3月3至3月4日,校团委联合西南医院开展“雷锋月·健康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举行了急救知识实操培训和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在新老校区发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签名墙活动让同学们参与其中,传承雷锋精神。
/ 校园活动
毫无疑问,重庆大学的校园里有许许多多带着故事生活的人。他们背负这些悲伤或甜蜜,在虎溪这个地方找寻着自己的生活。
经过几番纠结,我们最终还是把目光投向了最最亲切的地方:食堂。
食堂
食堂,
这个烟火气最重的地方,
忙碌着这样的一群人:
她们在柜台前大声吆喝,
没在嘈杂而拥挤的人群里;
她们在玻璃窗后默默忙碌,
浸在滚烫的火和弥漫的油里;
她们可以是精力充沛的劳动者,
也可以是疲惫、质朴的阿姨。
是这个学校里的普通人,
也是伟大的人。
她们的故事
陶阿姨:“我姓陶,陶瓷的陶。”
记得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 阿姨姓什么?
阿姨回答说:“陶,陶瓷的陶。”
陶阿姨原是贵州人,结婚后便来到重庆。如今已是二十多个年头。
对于自己的工作,陶阿姨说:她进过工厂,当过保姆。后来经亲戚介绍来到重庆大学食堂。“最开始的两天真的不适应,太累了。”食堂每天的人流量很大,高强度的工作让刚刚接触工作的陶阿姨有些应付不过来。
我们没有追问她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因为她说:”做任何事情,任何工作都很累。”辛苦和劳累是人生的常态,忍受也是。
“我想的是以后去坐一次飞机,这是我的愿望。”
被问起有什么想做的事情,陶阿姨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说,她从来没有坐过飞机,她想坐一次,想去上海的东方明珠玩一次。
这个在旁人看来或许浅显、简单的愿望,却是阿姨对离去的“千帆过尽”的青春以及停不下的“溜走”的时光,最真挚的怀念。
“我想把那个黄焖鸡和瓦香鸡学出来,
成为帮厨厨师,不想打杂。”
即使是这样辛苦的生活,阿姨仍然有小小的目标。这大概就是她顽强的生命姿态。
同时,阿姨也告诉我们,她可能也打不了几年工了。她讲了很多她两个儿子的事。“大儿子也快结婚了,生了孩子肯定就要我回家去带孩子。”说到这,阿姨脸上并没有过多的表情。在她心中,家庭永远是不能推脱的责任,这是她理所应当做的,她没有一丝抱怨。
“我是一个耿直人。”
阿姨跟我们聊过她年轻时候,手指曾经被猪草机器绞断了。也跟我们说,她小儿子许诺要带她坐飞机出去旅游。阿姨用最质朴、最轻松的语言,说出了沉重的生活与平凡的愿望。
在她眼中,我们是前途一片光明的、是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她不求我们多么深刻的理解,只是告诉我们:“下次也欢迎你们来吃黄焖鸡和瓦香鸡。”
在这个食堂,
与陶阿姨相似的
还有李阿姨和涂阿姨。
李阿姨
李阿姨来自东北,尽管已经50岁,却像一个知心大姐姐一般。她工作在十分具有北方特色的二食堂杨国富麻辣烫店窗口。受疫情的影响,选择离开东北,南下打工。
“没有假期,你们上学,我们就上班了,
你们放寒暑假了,我们就休息了。”
当问及假期时,李阿姨这样回答道。
早八点到晚十点,没有休息日,只有寒暑假,午休也要有人值班,轮着休息。“累是肯定的呀”,每一天都是工作日,从清晨睁开眼到深夜合上眼。
从前年的十一月到现在,李阿姨在重庆工作也有近一年半的时间了,可她却从来没有逛一逛重庆这座以旅游著称的城市。她笑得和蔼真挚,她云淡风轻的话语中透露着并不轻松的生活。
“那您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呢?”
“咱还年轻,怎么着也得六十多岁再退休”,说着,她笑了起来。她说不做这个了,儿子也该结婚了,该哄孙子了,那你说老人不就这样吗。她的语气轻快,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她的责任、她的义务。
是爱与奉献精神,让她担起了工作的辛劳和家庭的琐碎。
涂阿姨
一食堂一楼的东北菜窗口,我们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阿姨是个闲不下来的人,辗转半生:重邮,熙街,重大,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茶馆,养生馆,饭店,她都一一尝试。
“没什么好大个梦想,就是有时候想出去旅游。”
可是,为了家庭,她还是放弃了诗和远方,继续奔波。
七点,在我们还为晨曦苦苦挣扎起床时,涂阿姨早已到校开启一天的工作。早上准备午高峰的食材,午高峰结束后还来不及多加休息,就又开始为晚高峰做准备。晚上八点,才能结束这一天的繁忙的工作。
从自己创业到为别人打工,从抚养年幼的孙子到出门工作,她从未停下脚步,这是她闲不下来的生活态度。
关于她们
阿姨的年纪与我们妈妈的年纪相仿。她们这一代人,刚刚遇上改革开放的大潮,看着祖国一步步建设起来,做着一个个默默的耕耘者,为了家庭,为了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梦想:日子安安稳稳地过,一家人平安健康,就已经非常满足了。不知道现在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人生观会作何感想,至少我们身边的同龄人有很多是不赞成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的。
因为我们生活在足够美好的时代,我们有无限种可能去追求,可她们已经错过了。
正在休息的阿姨们
闲暇时间躺在沙发上休息的阿姨们
那些高端的产品、奢侈的生活,甚至不曾出现在她们年轻时的梦里。当她们逐渐走近,已经是人到中年的境遇,那条路的大门半掩不掩,却无法再推开了。家庭、社会阻扰了她们,这种阻扰被冠以“责任”这种正当的称谓,她们只能接受。
我常常觉得这很悲哀。但试想如果不是这些“悲哀”,如果不是她们的付出,我们这一代又该来自何处?
在这所学校里,她们是最平凡的阿姨。她们,同样是代表着中国这一代女性的一个个普通缩影。但就像“陶阿姨”的姓一样,那是陶瓷的“陶”,她们有着陶瓷一样让人感到珍贵的心灵。
/ 校园活动
廖元植闪耀的光芒背后,其实却是一个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天真浪漫的小孩。
廖元植会对王者荣耀、赛尔号、英雄联盟等游戏如数家珍,也会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大放异彩。当被问及如何在大学中平衡学习和生活时,他侃侃而谈,首先以学习为主心骨,再以热爱为动力克服万难,进行合理的时间规划,这样一来,便能如鱼得水般自由穿梭于大学生活之中。
/ 校园活动
廖元植,这个看似陌生却与我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名字,是重庆大学2016级新闻学院的学长,也是讲台上的那个蓝衣少年。他是万千重大人中普通的一个,却也是重大人中不平凡的一员,拂去荣誉与赞扬声的喧哗,自由有趣的灵魂便有了声音。廖元植是个光环加身的人,媒体对他的头衔不甚枚举,“学霸男神”,“辩论高手”……他似乎就是那个万众瞩目天选之子,脚踏星河,笔下生花,但他并没有在闪耀的光芒前迷失自己,他就是他,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廖元植。于车站附近接到被北大预录取的短信后,廖元植的内心抑制不住地狂喜,但又羞于在公共场合发作,便发了个朋友圈诉说内心的澎湃。但是第二天学长的心情就归于平静,他认为努力得到回报是水到渠成的一个结果。
廖元植本身对所谓的“名校光环”没有特别的强求,他是一个更看重过程而不是结果的男孩,对于网上各种铺天盖地夸奖赞美式的报道也不会常去浏览。他始终不乱于心,不困于行,不念过往,不惧未来。
廖元植高中时就扎进新闻类文本中无法自拔,白岩松《远的历史近的情》、柴静的《看见》等新闻人的采访集给了他很深的触动和启蒙。
进入大学,深入新闻专业之后,他继续践行着自己初心,不断的学习和采访让他满足了自己对新闻的遐想,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他也在采访中夹带私货:
“新闻是一门活跃开放的学科,可以参加很多有趣的活动,欢迎学弟学妹们报考新闻学专业。”
/ 校园活动
这些有趣的话语全都是b站up主“扯一些done”发布的视频下网友们奇思妙想的评论。据悉,该账号已经运营了将近三个月左右,由七人组合而成,合力打造了这样一个有2.4万粉丝订阅追随,其视频播放量基本破万的优质账号,这对于一个新人up主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关于此账号创建的缘由,我们的小组成员也对其进行了采访询问,其答案竟是令我们有些啼笑皆非。原来,最初创建此账号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新媒体作业,并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真的喜欢看他们所发布的视频,对于这一点,他们在震惊之余也感到开心自豪——发布的作品被人喜欢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到心情愉悦的事。
在账号运营方面,七个人都参与视频拍摄,其中两名女生同时还负责剪辑与后期。而视频的主旋律则是有关当今备受关注的青年偶像团体“时代少年团”的reaction。
谈及选择这个主题的缘由,他们表示,在新媒体作业发布的时候,周围的许多同学运营的都是和大学生活相关的内容,这样肯定做不出圈。于是就想做一些自己感兴趣以及容易“蹭到热度”的视频。有几个女生这样的深度了解的人,也有几个男生这样的纯路人,就能很好地以两种视角来对物料进行reaction。
/ 校园活动
农村的出走者
农民工,因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人群,也是随着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而在今天的都市叙事里被逐渐遗忘的部分。陈荣清身上,有这些痕迹的一切特点。
陈荣清是重庆本地人,在农村长大,以务农为生。2010年,虎溪校区的修建挤压原有的沙坪坝乡村,征用了土地,拆除了陈荣清的老房子。带着三十平米的拆迁款,陈荣清走进了城市。离乡旅途不算漫长,车子越来越快,乡村的影子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个黑色的小圆点。走进城市,对一个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农村的中年人来说算得上是生活剧变,然而,手停口停的普通人并没有太多时间去追忆过往,陈荣清也是,他找到新工作,成为了一名送水师傅。采访过程中,陈荣清语气淡淡的,对于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很少提及,字里行间他的失落却隐约可见。“修学校占了好多地,这一片山,还有那一片山,还有那片前面很大一片的,全被包完了。”他叹了口气,“到现在为止,我们那一片老房子都没有了,本来是老房子,是居民区,都没了。”
听陈荣清提到乡村,像是提起一种生活经验。他生长其中,在拆迁前一直在家中务农,那里有他的大部分社会关系。他口中的乡村也是一种心理内涵——其实很多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从未离开过乡村,那个越来越大、光鲜亮丽的直辖市,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一个比“底层”合适的词,可能是“乡里”。3D魔都的内在,是由无数老房子和乡镇实实在在的乡里市井生活组成,而在抽空的城市叙事中,这些生活和文化都逐渐消失了。
「重大的异乡人」
陈荣清是2021年来到重大的,和我们一样,都是这座校园里的新人。
他刚来工作不久,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没有时间或精力去认识别的送水师傅或其他教职工。平时学校组织的活动,他偶尔听说,却没有时间参与。问起兴趣和娱乐,他摇摇头:“我不在外面打牌的,在外面打是要花点钱的,那就像赌博了嘛。就过年的时候和家里人打打麻将嘛。”据陈荣清说,他大概七点半上班,中午简单在食堂吃顿饭,小憩一会儿又接着工作,下班后回家后扫扫地,看看电视剧,每天的生活像是复制粘贴。
内敛的他话很少,却很爱护学生们,总是热心、周到又和和气气的。在我们眼里天大的绩点、保研、985高校,在他眼里好像都没有什么特别,他只是笑笑:“读书嘛,好好读书。理解问题什么的读过书总比没读过书要好一点。现在不像以前农村啦,不管做什么事情,最后发现还是读书最好啊。”
[3D魔都的普鲁斯特]
陈荣清日常的生活,靠步行和三轮车可达。他虽使用微信,对手机却并不熟悉。在其他同事都用手机记账时,他仍旧拿着他的记账本,接一个订单登记一次,送完一桶划掉一个订单。他的生活中,往常都市中的汽车、地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速度和效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如福克纳所说“邮票那么大的地方”,四栋宿舍楼,一个学校,一个好像被很多人认识却又不认识别人的地方。
在“网红区”的地形外表之下,重庆这座城市隐藏了相当多老市民的生活逻辑和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被一批又一批涌进都市的人们忘记,又一次次在老火锅的沸腾中重启。在采访中,正是这种久违了的生活逻辑,召唤出我们的理解与共情。因都市飞快发展而与“网红区”错位的人与物,使得重庆的阶级性不容易辨认。我们只看见它的悬浮,看不见它的乡里。
这又不只是重庆而已。中国人有群居的传统,我们曾经有家族,有单位,习惯了一群人在一起。无论是今天城市乡村都存在的“隔代教养”,还是在学校、在社会上结成的小小团体,都是这种生活形态的延续。我们常常批评现代社会的“原子化”,却忘记了营造群体生活、建立社群原本是我们的生活技能。个人和独行,只是近代的创造,却已是今天文化想象的主流。
在宿舍生活里,陈荣清可以说是维系住校生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虽然他不怎么说话,但有忙一定去帮,学生们忘记把用过的水桶放在宿舍门外他就多跑两趟。陈荣清说:“怎样都是做事,怎样都是干。”我愣了一下,陈荣清拥有我们远未拥有的——大多数现代人由于常年的迁徙早已失去了稳定关系的能力,断绝、失踪、失联......这些冷漠疏离的词语早已成为都市人生活中的常态。而陈荣清般瞩目长远、稳稳定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关系想象,正是乡村中熟人社会生活之一种,是许多人在叹息、许多人在追忆、许多人在试图复刻的一种。这正是陈荣清吸引我们的地方——他是旧的,表现着中国人骨子里熟悉的、又是久违了的生活;他也是新的,是新时代人们的弹性试触,是人们在都市里的蹒跚学步。
/ 校园活动
Part 01
坚持,是少年般的热爱
马老师热爱体育,是全方面的热爱。马老师不仅教授散打课,还是重庆大学阳光篮球组的教练员,也教授体育场馆的理论课程。
在教散打动作的时候,马老师喜欢附带一些生活里的场景,讲直拳会说平常打架的时候挠脸该怎么办,讲勾拳又举酒后打架的例子。班上女同学居多,老师说,女同学平日里如果有自卫的需要,一击得逞之后,赶快跑!重庆方言加上生动的面部表情,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虽然大家的动作打出来都很蹩脚,但是马老师会很用心的指导,纠正错误动作。一个又一个地看,一遍又一遍地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我就是喜欢体育,才选择了这条道路。”
Part 02
谈笑,是少年般的心性
在重庆话和普通话之间来回切换,马俊老师的课上从来不缺笑声,即使是听不太懂也没关系,他的表情和动作也能让大家掌握到动作的要领。而当我们问起“您是否知道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让同学们觉得很有趣”时,他的第一个反应竟是摇摇头:“这是不符合规定的,学校要求上课必须说普通话。”马俊老师认为,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重庆话能让各地的同学更好地感受重庆的热情,拉近他和大家的距离。
在采访过程中,马老师还多次提到校篮球队。“你们也可以去采访他们,我们校篮球队也是一群很厉害并且有趣的人。如果要采访他们,你们尽管和我联系就行。”他热情地和我们推荐,脸上露出了自豪和赞许的笑容。
Part 03
挂念,是少年般的热情
体育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以此培养人的性格、品质和悟性。马俊老师认为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不完美的,应该更多地鼓励勤奋和进步的同学,不应是一味的量化评价。“如果一个同学最开始50米跑20秒,期末跑10秒,在这个体系里就无法评价。”“哪怕一个同学体育成绩不好,但是他上课态度认真,我们也会尽量让他不要挂科……我们觉得可能这种人才今后会走得更远。”
马老师原来还会组织教学班里的同学进行一万米长跑。“当你跑到一半的时候,新鲜感没有了,疲惫感上来了,很多人就开始坚持不住,想要放弃。不过当你还剩最后一两圈的时候,你就觉得胜利在望,完整跑完一万米的同学都很有成就感。我相信他们从长跑上学到的东西,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都会很有帮助。”
而让马老师最挂念的,莫过于即将完工的校体育馆。在方案论证阶段,时任场馆主任的马老师就提出了他的意见与看法。虽然没有被采纳,但他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高校的体育场馆,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可持续发展。”马老师认为,我们拥有不错的区位条件,可以承接更大规格的赛事,运动会场馆进驻高校,这也是很大的趋势。与此同时,体育馆的维护,对学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虽然现在早已不是场馆中心主任,但怎么样通过体育馆的附属设施实现体育馆的自给自足,甚至是增值保值,这仍然是马老师放心不下的问题。“我们的体育馆不是要挣钱,而是可以自己造血……学校不仅没有负担,并且同学们进去以后,热毛巾随便用。我们修体育馆就是为了给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现在,马老师仍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征集能实现体育馆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他也希望同学们可以参与其中,为学校贡献自己的智慧。
/ 校园活动
优秀组织学院
环境与生态学院
名师传播前沿知识
师兄师姐倾囊分享
线上科普如火如荼
助你学之有途、研之有方
/ 校园活动
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
7场高质量活动
贯通国内与国际
质量与内涵齐飞
打造学术交流共享平台
展现管科学子风采
/ 校园活动
优秀组织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6场学术盛宴
2场就业指导
充分整合学院优质教学资源
主题明确,内容新颖
力争资源利用最大化
/ 校园活动
光电工程学院
7场盛宴全面开花
学术就业一个不落
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打造参与度极高的学术之月
/ 校园活动
博硕论坛、大师讲座
圆桌对谈、趣味抬杠赛
结合专业知识探究学术前沿
拓宽学生的行业视野
精彩纷呈、趣味横生
/ 校园活动
为活跃教职工们文化生活,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理念,在目前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以科学有效的健身方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计算机学院工会6月1日至7日面向全院教职工开展了“抗疫情 齐健身 强体魄”户外低碳健步走打卡活动,全院教职工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了该项活动。
/ 校园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020年6月6日下午,由重庆大学教务处主办、计算机学院承办的2020年重庆大学计算机设计大赛在主教学楼1811、1821、1613会议室顺利举行。
/ 校园活动
许骏骅,重庆大学校一级优秀社团唐仲英爱心协会(下称唐协)项目部部长,负责领导策划唐协校外志愿活动:向日葵爱心家教活动、筑梦南川爱心对接活动、秉烛之明老年公寓活动,唐协的成员都亲近地叫他“骅仔”。
能够让许多拥怀着炽热心灵的大学生聚集,唐协从对外活动到内部日常漫布着温柔的氛围。
每个唐协的成员都有一个可爱动听的名字:
“小糖人”
他们一向以这个名字相称。正如《日常》中提及的“我们所经历的每个日常,说不定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正是在这样的大家庭中,许骏骅的志愿者经历得以明晰起来。
/ 校园活动
倘若想在校内寻一处安静之所,除了人迹罕至的后山,就属缙云两湖之间的图书馆最好找了,而图书馆的楼脚又藏着一个咖啡店,透着书香气,是一个极好的去处。
老板姓应,重庆人,因为这座咖啡店,与重大结缘十年之久。十年前刚刚毕业,青涩稚嫩的他,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毅然决然地踏上自己的征程,再没有回望出国留学这一道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敢拼敢闯,于是他抓住机会,来到重大开了属于自己的咖啡店,理想和现实的较量从那时就开始了。创业初期,为了申请卫生许可证,在重庆这个的城市东奔西走,慢慢补充资料备份,碰壁之后继续努力,叹息之后自我激励,耗时三个月,终于把证件补全,咖啡店步入正轨。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为生活增添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对咖啡的学习和探索中,同自己的咖啡店进步。在岁月的打磨下,他渐渐成熟,不再因为生活感到焦忙,他的咖啡店成了图书馆的一部分,也融入到重大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安静学习的最佳选择。
在这一漫长历程中,咖啡店来了一只流浪猫,也多了三个员工,装修变化极大,变得更加雅致,不变的,则是他那从一而终的坚守,对顾客的热情态度,这一份坚守,让他认真用心的做好了自己的事业,似一盏明灯,驱散了前路迷茫时的无助。店外的草又从枯黄变成新绿,店里的安静和温馨,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退半点。这座咖啡厅算得上是历经风雨,时至今日,它也有了十年光阴,有许久未变的菜单,有积极乐观的老板,它的咖啡变得愈发香醇。他这一路走来,在我们眼里是跌宕起伏,听他细细讲来,望向他的眼睛,澄澈依旧,满是云淡风轻,不由在心间轻叹一声佩服。
好酒配上好的故事,便愈发酣畅淋漓,他做的咖啡,佐以他与重大间的故事,便有了别样的一番滋味,在心间回荡,余韵悠长。
/ 校园活动
你想象中的退休生活
是什么样的?
是远游肆意的欢乐,
是称霸广场的舞姿,
还是……
“都不是。”
汤奶奶笑着说,
是买菜,
做饭,
压马路
/ 校园活动
一教报刊亭
她们与重大的1095个日夜
01
校车驶入大门,沿着银杏大道一路前进。
三三两两的同学们走在道路两侧,直至路口,教学楼里飘出悠扬的下课铃,几秒之间,道路上哄然出现了人的洪流,宽敞的道路瞬间被人潮充塞。在绿树的掩映下,校车艰难地拐过一个弯,高大的身子堪堪擦过茂密的枝叶,从窗户低头看去,静静横在人流之间,在第一教学楼的身侧显得那么不起眼的瓦蓝色铁皮屋顶,半开放的窗口也是柜台边正拥挤着十几个年轻的面孔,一瓶瓶水递出窗口,头顶一排吊起的杂志在轻柔的春风里微微摇晃。
这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之一:一教报刊亭。
02
报刊亭伫立在一教与连接北门、东门的主干道之间,道路另一侧为薄薄的草坪和树林所隔的是巨大的风雨操场和各类体育场。若是小说口吻,此处的地理位置之优越,堪当得起一句"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无论你是在一教上课的学生,抑或是从北门或东门刚刚进入学校要前往校园的另一头,更或许是刚刚结束一场畅快的挥汗如雨,报刊亭都是你过路打尖的不二选择。
报刊亭的本身,也正是为了满足这类需要而存在的。
它是一个极其简朴,简朴到甚至看上去单薄的小盒子:铁皮的材质,蓝色的凹凸不平的屋顶,灰色的四壁。它局促地站在人行道边,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空间都显得颇有一些拥挤。面向马路的一侧,长方形的敞开的窗口和凸出的柜台构成了一个半开放的空间。
台面的左半部分是推换商品的空间,竖着蓝色和绿色的收款码;台面的右半部分是用盒子装着的辣条、薄荷糖、魔芋爽、亲嘴烧……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小零食,玲琅满目地摆在顾客们眼皮底下,充满着诱惑力。而柜面上方,悬在购物者头顶的是一本本套着塑料袋的杂志,它们被夹在一条晾衣绳上,封面朝外。虽然塑料袋看上去灰得发旧,但每过几周,杂志的封面人物总是不同。它们轻轻摇摆着,像一排色泽鲜艳的花衣裳。
03
让我们探头进去看看吧:在柜台的左侧,几排贴着墙的货架上摆着色泽各异的饮料。矿泉水放在最外侧,几乎是顾客一伸手就能拿到的位置;其余数不清品类的饮料在几排货架上紧紧依靠着彼此,几乎难以辨认,可是事实上的购买过程却是如此飞快:
"嬢嬢,要那个!"指着货架某处的手。
"这个?"另一只敏捷的手,精准地拿下一个瓶子。
"对对!"
于是饮料瓶滑过柜台,到了焦渴的顾客手中。
而阿姨回过身,在柜台后狭小的空间里闪转腾挪,一手打开在角落里发着白光冒着冷气的冰柜,一手从正后方摆放着各类文具的货架上拿下一个文件夹……小小几平米的空间,俨然一个满足了当代大学生99%生活需要的百宝箱。
而这神通广大的小天地背后,是两位为此付出无数的普通人。
而她们,才是我们故事真正的主角。
04
在互联网极速发展的今天,街头巷尾早已难见报刊亭的身影。在一个拥有海量图书,海量刊物的大学,报刊亭存在的意义究竟几何,我大抵是不知晓的。
但是,阿姨说:“这些杂志报刊赚不了什么钱的,进货只是因为万一有人要呢?还是有一部分人还要买嘛,既然我开的是报刊亭,就还是要做这些事,不可能和名头不相符吧。”
阿姨质朴的话语,淡淡的,却又格外暖人。也许只是因为本分在当今已是难能可贵,也许只是因为报刊亭承载着时光的回忆,也许,也许只是因为有很多个也许,才能在青春热情的校园看到,旧时的印记,不变的初心。
“我们都是进多少卖多少,做的时间久了,就知道要卖多少了,这些吃的都能在保质期之前卖完,尽量不浪费嘛。”满是保证下,我们能看到生意人的特质,也能看到重大的印记。“冬天学生上课早,早饭都来不及吃嘛,我们就准备些热的东西,豆浆这些,还是尽自己一点力让学生也好过一点嘛。夏天就卖一些绿豆沙,清热解暑,这个天还不能进,那个绿豆沙太冰了,现在进很容易吃坏肚子嘛。”也许赚钱是为了糊口,而商品的用心准备则是阿姨那一份炽热的心肠。
于清晨里,不仅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微风拂面,脚步匆匆,也能看到报刊亭里忙碌的身影和一颗颗温暖的心。
“重大的学生都很有礼貌,会说谢谢呀,过节的时候也会道一句节日快乐。”
人与人之间真的是相互的,我们可能说不清到底是哪一方会先付出,但是这样的平凡的交互实属令人于寒冬中暖心,于酷暑中清凉。重大人与重大人之间,有故事,也有温情。
05
当我们问阿姨有什么让她们印象深刻的事,她们想了一会儿,告诉我们有时有的同学会逃单。话毕,我们感到有些羞愧。不过阿姨马上补充,“恶意逃单的是极少数,很多是因为那个码没刷到,后面他发现了他又回来给了”,阿姨笑了笑,“重庆大学的学生嘛,还是蛮有素质。”这是这两位阿姨对重庆大学学生的印象。听到这里,我们不好意思的笑笑。
忽然,我们发现阿姨的报刊亭还有一个小小的失物招领处,里面放着好几张校园卡,这个拥挤的报刊亭还腾出了一个空间来便利同学,我和其他几个同学相视一笑,没有言语。
听到她们说出上班时间的时候,我们有些惊讶,两个人每天轮班,除了完成零售之外还要负责进货等等一些琐碎繁杂的工作,真是替她们感到辛苦。“你们也很辛苦啊,每天都要上课,你们不休息,我们怎么休息嘛!”她们表现得很随意,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怎样劳累的事。其实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辛苦,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不抱怨并热爱自己的事业,体会他人的辛苦更显难能可贵。
06
采访的最后,她们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已经成为很多同学的毕业打卡点。
一个报刊亭有什么值得打卡的呢?你是不是在许多个炎炎夏日里在这买到冰饮料和冰激凌消解你的暑热?你是不是在这里买到了和篮球场上那个你心爱的男生联结的纽带——一瓶矿泉水?学生们从两个方向在报刊亭前不停经过,报刊亭始终没有变过。
往届学生毕业又有应届新生涌入,阿姨们在岁月风霜中不曾离开过。淳朴的笑容从来不被利益至上的观念污染,明亮的双眸从来不失双手创造未来的坚毅!
/ 校园活动
我们与距离产生共鸣,渐入佳境
我们的作品表达自我,表述世界
疫情之下,有距离,有聚力
镜头之中,有风景,有人生
手机组
《摇篮里》
《越来越远的晚霞》
《风奔云涌》
《疫情下的落日,大橘为重》
/ 校园活动
一览不同选手眼中的世界,
你是否被他们镜头中的景物所触动,
又是否因此想起自己生活中的某个值得停驻的瞬间?
手机组
《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她的书和海》
《孤勇者》
《家与雪中光明》
/ 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