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强军水平的最高体现!没有导弹就没有国家安全。”抱定初心,我国著名防空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用60余年的党龄书写了一位航天人的传奇。
1949年,18岁的钟山从重庆大学数学系弃笔从戎。4年后,他光荣地成为共产党员。1958年3月,成绩优异的钟山被选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开始了他毕生从事的导弹事业。
图片 4
/ 其它
5月16日早上6点过,远在上海抗疫的冉才萱,与病床上的丈夫视频聊天后,心情平缓了很多。穿上防护服,她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心头牵挂着丈夫病情,但冉才萱工作依然一丝不苟
8天前,冉才萱的丈夫突发疾病,经多方救治,病情很快稳定下来。冉才萱说,“大家这么关爱我们一家,我会坚持下去的。”
白衣执甲,挺身而战。在重庆市援沪医疗队(下称重庆医疗队),有一大批像冉才萱这样的队员,他们闻令而动,有的放下病重的亲人,有的不顾年长多次参战,有的感恩上海的帮助,逆行出征,持续战斗在上海抗疫前线。
“妈妈,等着我回来”
5月11日一早,医疗队员李艳正要外出进行核酸采样,突然接到丈夫从彭水老家打来电话称,妈妈感觉左边身体乏力,说话吐词不清。
天各一方,李艳叮嘱丈夫送妈妈去医院后,继续赶赴社区开展核酸采样工作。在等待居民下楼间隙,她借志愿者手机联系上丈夫,得知妈妈已经住进了ICU后,心情异常沉重。
“戴着护目镜,我不能哭!”李艳强忍住泪水,婉拒队友让她休息的劝阻,迅速调整好情绪,走到工作台前开始了核酸采样,“急也没用,只有把工作做好,才不枉此行。”
平日,李艳与丈夫工作都忙,妈妈既照顾两个孩子,又承担家务,夫妻俩对妈妈特别感激。李艳祈愿早日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回到妈妈病床前。“妈妈,等着我回来。”她在心中反复默念。
李艳担心母亲的病情,但依然坚持在一线核酸采样
4月初,医疗队员陈永宏接到援沪抗疫通知时,81岁的母亲正因心肌梗死、糖尿病、老年痴呆症住院,并下了病危通知书,需要24小时照护。
“说实话,当时内心很矛盾。”陈永宏参加过非典、霍乱、H7N9等救治工作,有着丰富的感控经验,而援沪抗疫正当其时,他担心这一去,母子俩就可能再不能见面了。家人让他不用担心老人,放心前往上海抗疫。陈永宏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希望母亲等着我凯旋。”
4月14日出征那天,也正好是医疗队员周春的父亲80岁生日。就在两天前,老人不慎跌倒导致骨折。见女儿为难,老人说,“去吧,抗疫要紧。”
就这样,带着对父亲的牵挂,周春在上海奋战了一个多月。
“陪娃娃们一起战斗”
4月15日晚上8点,重庆市医疗队首批队员进入2号方舱医院开展工作,57岁的曾维琼也在其中。作为院感科医生,她一再叮嘱队员们做好自身防护。
“陪娃娃们一起战斗!”此次援沪抗疫,很多年近六旬的老队员都主动请缨。他们说,“既要打赢疫情防控战,又要做好传帮带。”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56岁的崔勇先后多次参加抗疫抗灾。这一次,他既承担方舱医院医疗工作,又承担定点医院救治任务。每天接打电话近百个,接发指令数十条,一天忙碌下来身心疲惫。他说,看着一个个患者康复出院,一个个青年队员在抗疫中成长,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医疗队员袁建国,2003年参加北京小汤山抗击SARS,2020年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疫经验丰富。在上海,他每天在电脑上工作6-7小时,一边引导青年队员克服恐惧心理,做好院感防护工作,努力做到零感染;一边对病人精心治疗,在病区还对一名肿瘤术后患者,完成远程专家会诊,制定口服化疗方案。
53岁的马柏清是一位援鄂老队员,此次在援沪抗疫中为患者提供中医特色治疗。她表示,在退休前能为国家、为医院再贡献点力量,义不容辞;崔金兰、崔素荣两姐妹都年过50岁,依然并肩战斗在援沪抗疫前线;刘建荣陪伴了青年队员成长,却不能陪孩子迎战高考,她说,希望母女俩都能打胜仗。
老兵出马,坚定了重庆医疗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信心,他们的敬业、专业精神同时也带动了青年队员快速成长。
“将老兵的大爱精神传承下来,发扬下去。”近三年来,34岁的宋晶彦先后两次驰援武汉、一次支援吉林,在市内成了抗疫突击队员,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战斗的身影。他说,“我是党员,应该向老同志学习,冲锋在前!”
“晚上有雷雨?我马上回来!”4月23日,3号方舱医院现场副总指挥陈力刚回到驻地,就收到队员打来的电话称,当晚将收治600多患者。他说,“患者多,天气又不好,我必须在现场。”回到3号方舱医院,陈力一忙就是一晚上,待到所有工作运行平稳时,已是第二天下午。
连续多日早出晚归,再加上长达8小时以上的不进食,陈力嘴巴长了好几个口腔溃疡,喝水都痛;长时间站立,双下肢出现了水肿;他血压一直较高,一忙又忘了服药。
陈力有着丰富的救援工作经历,曾参加过玉树地震救援、尼泊尔地震国际救援、非洲新冠疫情援助等多次国内外救援工作。“为什么这么拼?”陈力告诉记者,除了工作经验,他还有回家的情感。60多年前,陈力的祖父母是上海西迁到重庆的医务工作者,“回上海抗疫,就是对西迁的一种回报。”
“感恩上海,我们来了!”今年是上海对口支援重庆万州区30周年。来自万州区的医疗队员刘勇介绍,此次援沪抗疫,万州派出了包括感染、呼吸、重症医学、妇产、院感、护理等专业在内的50名队员,“上海为万州做的事情,我们永远牢记在心。”
一个多月来,刘勇带着队员们从3号方舱医院转战1号方舱医院,现在又进驻定点医院。为确保方舱医院运行安全,他反复实地模拟出入方舱通道,抓细节、强实战、找漏洞,不断优化患者入舱、患者出舱,工作人员车辆安排,方舱药房管理,应急保障等方案。
医疗队员陈文江就是上海对口帮扶万州的直接受益者。16年前,他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但因当年母亲病逝,家里无力承担学费。就在当年,上海帮助万州108名贫困学生走进了大学。11年苦读,陈文江成长为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他说,“援沪抗疫,就是我对上海最好的感恩方式。”
图片 4
/ 其它
仰望星空,胸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这是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成绩第一、成为2021年度宝钢教育奖学金优秀学生奖获得者,现已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的2018级王瑞临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王瑞临与能源与动力工程结缘,要从高中时一次在课堂上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的经历谈起。她被片中工匠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精神所吸引,尤其是“炸药整形”专家徐立平的事迹,这让她明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个奇迹,正是自己的理想。她对讲求实用、严谨的工科产生了向往。高考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能源与动力工程这门传统的工科学科作为自己的本科专业。
“我的父母觉得,只要坚持不懈,必能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家人朋友们支持她的专业选择。背负着家人朋友的期待,怀着一腔热血和一颗追求工匠精神的心,王瑞临来到了重大,开启了她的大学生活。
刚刚进入大学时,许多人或多或少对前途感到迷茫与困惑。才踏上这条道路的王瑞临也没有清晰的未来规划。但她有幸遇到一位指引自己走出迷茫期的学姐。当时那位学姐已经保研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经过和学姐的交心后,王瑞临被她的经历和精神感染,并在学姐耐心的帮助和不断的鼓励下,王瑞临坚定地朝选择的方向走去。
成功保研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并选择硕博连读的王瑞临决定以燃料电池作为自己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我希望自己从事的研究可以成果转化,取得有益国家、人民的成果。”
图片 4
/ 其它
近日,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涪陵”活动落下帷幕。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成员之一,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刘作华在为期3天的帮扶活动中,深入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交流指导,通过发现真问题,看见真需求,为渴求前沿化工装备技术的一线企业送去了“及时雨”。
在刘作华的职业生涯中,像这样动真格、见真章的时刻还有很多。是专注化工领域研究的学者,是指导企业转型升级的专家,还是培育化工人才的教授,刘作华的头衔和荣誉在不断地更新,但始终不变的,是作为一名“化工人”的初心。
图片 1
/ 其它
况成泉老师本硕均在重大就读,毕业后又留校任教,与重大的渊源颇深。况老师在开展的专业课和通识课中都非常受学生欢迎,可谓亦师亦友。况老师还经常带着学生们外出调研。或者文旅研学,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某一个艺术元素。况老师还引用了他的导师的一句名言:“无情则无艺。”他教育学生,没有情感的艺术不算艺术,要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表达,还可以融入过往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挖掘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对艺术的敏感度。
况老师认为最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互相成就。他以情育人,以真诚、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为国家和社会文明培养人才为己任,因材施教,有情方为教育人。
图片 2
/ 其它
况老师选择民族民间艺术方向得益于研究生导师的引导,这是一位在大巴山做了八年知青进行民间艺术考察并发表著作的老师。此外,况成泉老师的乡下成长经历也让他对民间年画、民间剪纸与布艺产生浓厚兴趣。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热爱加上引路人的指引,况老师踏上了对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路,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
图片 3
/ 其它
一折一按,红纸在巧手的帮助下变换成预定的模样,预备着接受剪子的裁剪,此时仍然毫不出奇,但是当巧手接过剪子,剪子裁过红纸,那一双巧手,一把剪子,一张红纸,在阳光的照耀下,就翻飞着,蹦跳着,似花群中的鲜艳蝴蝶彼此配合地舞着绝美的华尔兹,少顷,一副精美的剪纸窗花就诞生于世了。然而现如今,由巧手,剪纸,红纸间的绝妙配合而组成的画卷,已经难以在青年人的生活中被寻见踪迹。逐渐“相忘于江湖”,这是剪纸艺术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殇,于是如何弘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图片 3
/ 其它
每逢佳节时分,家家户户的窗户上、房门前以及门楣边总是会出现样式各异的红色剪纸窗花。它们或是“锦鸡作鸣”,或是“三羊开泰”,或是“蜘蛛挂祥云”,又或是“福”字花中放。它们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给这样的佳节平添了一份热闹和喜庆,同时各式各样的图案也体现了剪纸的独特浪漫与魅力。但况成泉老师对这样的浪漫与魅力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他认为剪纸的魅力,不仅仅停留在剪纸的形式上面,更多在于内容上面的人文文化。比如,鸡、羊图案的窗花谐音“吉祥”;“蜘蛛挂祥云”寓意着“喜从天降”。
图片 4
/ 其它
是的,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向往着鲜花掌声,有多少人迷失于灯红酒绿,又有多少人狂热于功名利禄。但有这样一个人,他没有光鲜的外表,没有不朽的功勋,但他有着毕淑敏口中的健康、庄严、努力、真诚。
他的名字叫徐刚,山东临沂人。一个不起眼的人,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经营着像他一样朴实无华的煎饼店。
徐师傅来重庆之前,在山东开了一家小店卖肉夹馍,而且开了十几年,是当地的老字号了,味道一直被大家所喜欢。
徐师傅告诉我们他在做小吃这行多年以来的生意理念,他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做生意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论是在挑选和采购食材上,还是卫生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而且价格优惠,不赚黑心钱,让大家都喜欢吃,放心吃。
201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师傅通过朋友介绍来到了重庆,虽然重庆与自己的家乡相距很远,但徐师傅很喜欢重庆,重庆对小吃行业十分包容,于是徐师傅选择重新回到了餐饮行业,来到重庆他一点也不后悔。
最初徐师傅在重庆大学B区的食堂工作,做着自己十分拿手的肉夹馍。2022年2月,徐师傅来到了虎溪校区,在一食堂和两个山东的老乡一起经营了一家店铺。
除了特别拿手的肉夹馍,他的窗口还新增了山东著名的特色小吃甏肉干饭和杂粮煎饼。杂粮煎饼是山东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绝对正宗,在山东做餐饮的时候徐师傅也卖过杂粮煎饼,不过甏肉干饭是他第一次尝试,好在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好。徐师傅说他还在不断探索,愿意听取并接受大家的意见,做同学们喜欢的小吃。
图片 4
/ 其它
[力气多就多担一点嘛]
来重庆大学工作的这一年,陈荣清几乎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里。一同工作的有七人,每人负责几栋楼,像是负责宿舍楼的血管流动。
陈荣清比别人来得都早,七点过十分赶去上晨曦计划时就能看见他站在楼下,倚着红色小三轮,手里拿着笔和本子,皱着眉头写写记记。“来早点,准备时间多点。”陈荣清觉得稀松平常。
两块钱一桶的微薄利润,送的水多,赚的钱就多。靠力气赚钱的陈荣清眼睛明亮,个子不高,黑黑瘦瘦的,第一次见到他时我们很难将这样一个人和送水师傅这个职业联系在一起。陈荣清快六十岁了,用他的话说是“趁着还年轻多送送”。他没有五险一金,退休就相当于失去经济来源,至于受伤,他说:“磕碰总会有的嘛,稍微痛一下不就好了嘛。”他没想过,也不敢想。晚上快十点,我给他发微信下单新的桶装水,本以为拿到水至少得等到第二天早上,没想到他回复得很快:“收到。马上就来。”不到五分钟,门外传来脚步声。我惊讶:“这么晚了还在送水吗?”“力气多就多担一点嘛。”陈荣清擦擦汗,“是641没错吧?”他所说的“多担一点”,既像是担水,又像是担责。陈荣清是送水的人,也像水一样,是宿舍楼的血液循环,是给大家托底的人。
图片 4
/ 其它
Part 01
网球,偶然中的必然
钟晋老师,一位与网球有着奇妙缘分的少年。大学本科就读于重庆大学体育学院,主修网球的他,成绩优异,网球打得极为出色。毕业后,钟晋老师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回母校任教,继续书写他与网球的故事,也让更多的少年爱上网球,爱上运动。从教期间,他仍坚持练球,每天打网球的时间都在六个小时以上。正是他的这份坚持不懈与深沉的热爱,他与网球的故事才更加精彩。2021年,钟晋老师参加了全国第十四届全运会,代表四川队参赛。据钟老师回忆,为准备全运会,他先是去四川集训,待各方面能力都达到了顶峰,再奔赴湖北赛场。比赛前几天,给篮球生教学时嘴唇不小心受伤,带着伤痛与不适,他迅速调整状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比赛中并拿下了桂冠。
Part 02
校园,益师又是挚友
钟老师与重庆大学有着不同寻常的缘分,高三时便以体育生的身份进入重庆大学,又以优异成绩,在重大体育学院完成了本硕阶段的学习,最终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留校任教。钟老师不仅在网球方面极为出色,在篮球上,他也颇有造诣。作为一位年轻的体育老师,钟老师与同学们打成了一片。课堂上,他教学有方,幽默风趣,经常把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篮球场上,他英姿飒爽的身影经常吸引住同学们的目光。他和学生们亦师亦友,闲暇时间经常约着一起打球,高超的体育技巧与有趣的课堂教学让他获得了交口赞誉。
Part 03
体育,终生热爱之物
从小就活泼爱动热爱体育的钟晋老师,在长大后进入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之后依旧坚持着热爱。他希望用自己的体育精神感染同学们,渴望看到体育一代又一代不断的延续。面对重庆大学的体育现状,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培养学生们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热爱是最重要的,只有培养一个真正喜欢的运动习惯,才会从内心深处爱上体育,而体育才能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同时,钟晋老师认为体育氛围的营造在校园这一大环境中也十分必要,他感慨到校园中的大型体育赛事过少,学生们很难被真正的体育氛围所感染,也很难接触到一场真实的比赛,不少学生与体育运动还有明显的距离。作为一名体育老师,他一直倡导:要深入体育之中,享受其中,喜欢运动,感受体育为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是的,他热爱体育,更希望我们同样热爱。
图片 3
/ 其它
目前,虎溪校区防控措施升级,进入严格管控状态,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除保障虎溪校区运行所必需的工作人员经批准进入外,其他教职员工和校外人员不得进入虎溪校区。
确需进入人员需出示“两码一报告”即绿色健康码、行程码、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校区逐一落实好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公共卫生间等校内重点场所疫情防控要求,开展了环境消杀、通风换气、卫生清洁等工作,营造绿色健康的校园环境。
图片 6
/ 其它
3月的重庆气温高达30℃,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热气。考虑到炎热天气,学校上线了一系列贴心消暑措施,宛如春风般为耐心等候的同学们带来清凉。核酸检测从梅园一栋开始,按梅、竹、松、兰的顺序,由志愿者分楼栋组织同学们排队前往风雨操场。一方面保障每位学生应检尽检,一方面提高核酸检测效率,缩短外出时间。在此过程中,校内还设置了休息等候区,并安排观光车“大白”接送部分宿舍较远的同学,以最快速度为大家保驾护航。
图片 4
/ 其它
田村幸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著名风工程专家,曾连续两届任国际风工程学会主席,现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领域教授。近日,这位七十六岁的科学家接受采访,探讨自己结缘重庆的“追风”之旅。
图片 3
/ 其它
重庆大学图书馆联合学工部在虎溪校区风雨操场开展“校长书单”2021级新生阅读书签宣传发放活动。该活动作为“校长荐书,书香溢校”系列阅读活动之一,拉开了图书馆2021年“九月行囊 重装起航”新生季系列活动的帷幕,吸引了无数同学。
图片 3
/ 其它
为确保2021年迎新工作顺利开展,外国语学院团委于9月2日下午在学院楼105室召开了2021年外国语学院迎新工作说明会暨志愿者培训会。2021级辅导员张茹老师、外国语学院团委学生会全体干部、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全体干部及迎新志愿者参加了会议。
图片 6
/ 其它
7月23日,由经管学院副院长刘辛、学院办公室主任陆位忠、实验中心主任曹端以及学院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检查组对A区经管大楼和B区一综合楼进行了全面巡查和安全大检查。
图片 3
/ 其它
6月24日,“智汇巴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届大学生模拟求职招聘大赛总决赛在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举行,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陈毅一路过关斩将,从川渝两地175所高校16万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总决赛二等奖,重庆大学获优秀组织奖,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林鉴军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图片 3
/ 其它
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关怀服务工作,引导同学们与学院同呼吸、共命运,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6月23日下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在A601会议室举办了2021届本科毕业生座谈会
图片 3
/ 其它
2021年6月24日下午,计算机学院在主教1811会议室召开2021年第4次教职工会议。学院领导班子及全体教职工参会,会议由院长廖晓峰主持。
图片 2
/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