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
灵活的唱腔和偏执犀利的器乐演奏
抒发梦想带给年轻人的勇敢与乐观
致敬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追梦者
《肖邦幻想即兴曲》
身在异国,倍感思乡
当肖邦踏出去的那一刻
便知故乡再无春秋,只剩冬夏
/ 校园活动
2022年3月30日,重庆大学与沙坪坝区校地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A区一大楼213会议室举行。重庆大学党委书记舒立春,沙坪坝区委书记唐小平出席签约仪式。副校长李剑主持仪式。
常务副校长刘汉龙,沙坪坝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陈英代表双方签订深化校地合作战略协议、共建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协议。
在签约前,沙坪坝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肖庆华,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王时龙分别介绍了沙坪坝区发展情况和重庆大学发展情况。
舒立春对沙坪坝区长期以来对重庆大学发展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学校历史沿革。他表示,本次战略合作是学校与沙坪坝区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一次重要体现,希望双方以此为契机,共同促进人才集聚、共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共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共同推进校地共建共享,开展更深层次、更全方位、更高质量的合作。为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希望双方聚焦目标推进机制创新,聚焦资源促进优势互补,聚焦平台提高落实效能,深入推进战略规划和项目落地实施,努力推动沙坪坝区经济社会和重庆大学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唐小平感谢重庆大学多年来为沙坪坝区给予支持与帮助,为近年来学校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表示祝贺。他表示,双方要深化落实校地合作,共同建立校地合作专班等高层会商机制、专题会商机制、信息交流沟通机制等工作机制,高位谋划、高位对接、高位推动校地合作,形成同舟共济的强纽带关系。携手推动重庆大学“双一流”高校建设和沙坪坝区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开放引领示范区、文化传承示范区、人民城市示范区。
/ 校园活动
2022年3月13日,接公司通知:按深圳封城一周的要求,公司全员居家办公,消息一出,就意味着我又巧遇了深圳的第二次封城。
时间回到2020年1月19日,当天,我刚送女朋友上了高铁,我收拾完毕行李,正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小区突然戒严,家乡突然出现感染者,我归乡的脚步也就被迫暂停。2022年3月23日10点,武汉宣布封城,不久,我住的小区宣布封闭,外卖不进门,住户不出区,我就这么迎来了第一次的疫情“封城”和在独自在外过的第一个春节。疫情的爆发,而随之而来的是口罩的紧缺,当时“你那里还有口罩吗?”,成了大家的问候语,还记得,当时借着公司同事的资源,搭上了一条买口罩的线,于是便在熟人圈小范围接受订货,价格我已经记不清了,反正当时看起来还算划算,短短时间内就多达4000多数量,而口罩供应方给我的量只有2000,无赖只得一律拒绝“佳人”。后来还因为供应商涨价,最终拿到的口罩也从3层变成了2层(原因是东莞政府强制征购了供应商的口罩),落了些口舌。最后,冒着风险的好事没做成,空得一些埋怨和退货的胜品,因为这事没少被女朋友“嘲讽”。
昨日,一位高中同学朋友圈发言,疫情三年感觉是被偷走的三年,让“人闻之流泪,为之心伤”。
时间总能冲淡一切,人终究会适应环境的改变。时至今日,再也不会闻新冠而色变,也不会因居家办公而恐慌,除了每天一次深喉捅之外,还能节省下2、3个小时通勤时间,闲暇之余健身、做饭、养花,竟然也过上了“蜀中人”的生活,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隔壁栋正在戒严中,楼下“天使大白”正在给整栋楼做核酸排查。“密接红码吗?”望着窗台上满目春意,我哑然一笑。
我们与新冠的故事还在发生,而我们也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人人为之战斗,抗疫之事,未来可期。
/ 校园活动
今天是居家办公的第四天了,真是又轻松又不轻松,似乎是自由了些,但也是更没有了上下班的界限。为了沟通顺畅,会议视频从早接到晚,任务一个都不落,抽空点个外卖,然后继续写材料,不由想到被隔离在福田的同事,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快一个月,羡慕的情绪逐渐转变感受到自己的幸运。站起来看一眼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被寂静所替代,有了梦回2020年初的样子,原来,热闹繁华方是国泰民安!好了,该下去做核酸了,生活记录的小本本上又要新添一枚可爱的贴贴了^_^
/ 校园活动
有天晚上突然接到社区通知,因楼栋有密接需要全员居家并进行检测。这是疫情发生以来,第一次全楼栋做核酸检测,初时心情还是蛮紧张,于是按照通知分批次下楼进行检测。当我看着周边既熟悉又陌生的邻居,望着来回忙碌引导秩序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那几位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娴熟、淡定的采样、封存时,心情突然放松下来。我轻松的移动着步伐,排队接受核酸采样,顺便还拍了几张照片发给朋友。事毕,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很快,核酸结果出来,全员阴性、立即解封,微信群中欢呼不停。
这个社会有太多“孤勇者”,他们“孤身走暗巷”,与疫情对峙、迎难而上。作为普通人,能做的其实很少,所以老老实实的做好各种防护,按要求核酸检测,准时接种疫苗,就是对整个社会抗击新冠疫情做出的最大贡献。
/ 校园活动
深圳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为配合疫情防控,学生也因此过上了一个“加长版”的寒假。开学虽延期,但成长不会延期,美丽校园虽暂不能至,丰富学习仍如期而至。身为深圳教师的我们依旧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线上的备课、授课,学生走进线上课堂,仿佛打开了“百宝箱”。
/ 校园活动
“我应该去做,我需要顶在前面!保持供港物资正常运送,是支援香港抗疫的关键一环,在收到招募志愿者通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主动报名参加了抗疫志愿活动。”
“在一线开展志愿工作,有时还要开启不间断连轴转的工作模式,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和通宵已是“家常便饭”。其实大家工作起来并没有意识到工作时间长短,一心只知道要冲在前面,脱下蓝大褂后,才后知后觉已经工作了这么久。”
“回顾整个志愿服务工作,让我最触动的就是南山区妈湾接驳点的筹建工作。整个接驳点从前期的规划到后期的应用,仅仅用了14天就投入使用,像是亲身经历了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设过程,不愧是中国速度,我们国家真的很了不起!”
为确保整个接驳站高效运作,确保进出口货物通畅转运。那段时间张世广校友每天都奔走在接驳站和妈湾生活驿站之间,除配合南山区妈湾接驳点项目接驳运营相关工作,督促项目管理方中外运建立科学防控监测机制外,还要负责监督妈湾生活驿站项目安置隔离人员,落实疫情防控、围合消杀、监控检测、物资输送、垃圾处理等相关情况。
/ 校园活动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镇朝面山村立即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积极投身到防疫一线,拧成一股绳,共同筑牢抗疫堡垒。深夜里,志愿者走街串户,详细排查人员信息,做好登记工作,做到不漏报;卡口里,我们给过往人员车辆扫码、测体温,提醒群众做好个人防护...... 不管任何时间、地点,我们严格落实防疫措施,让朝面山村到处充满着“红色的踏实”。只要能为疫情防控工作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愿山河无恙,疫情散去,春暖花开!”在我们的深汕合作区鲘门镇,也有重大人在行动。巴阿西校友参与了鲘门镇志愿者。他们“凝心聚力,共同战疫,在深圳这场2000万人参与的防疫“团战”中展现了鲘门战疫志愿红”。
/ 校园活动
“作为南山区民营医疗机构党委的一名支部书记,同时也作为南山区民营医疗机构协会兼职长单位的瑞安医疗,在深圳疫情支援搞疫行动中,必须永当排头兵,冲在最前行,为深圳抗疫献上一份力量。虽然我不是医务人员,但是作为后勤管理人员,我深感医务人员的伟大与艰辛,特别是目前深圳各医院医务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大量民营医务工作者参与其中,缓解深圳的医疗资源,我们后勤人员也不甘落后,协助核酸采样培训圆满完成任务!同时我也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为深圳甚至为国家献出一份力量,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好!”为了尽快为深圳市提供抗击疫情社会力量,缓解公立医院核酸采集压力,周谦校友积极参与南山区民营医疗机构协会组织的核酸采样培训班,作为培训师为来自全市各区的3000多名社会医疗医技人员及公立医院医技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技能培训,为抗疫前线提供了大力支援。培训每天从早上7点至晚上10点结束,周谦常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休息。
/ 校园活动
“作为一名党员、深圳义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热血口号深深烙印在心。当这个城市有困难时,每一名深圳人都在主动配合工作。我只是两千万分之一,我们的城市也终会熬过最困苦的‘冬天’迎接新的历程。”自今年2月初,深圳发生多例新冠肺炎,段炼校友第一时间联系所在社区,积极配合街道办开展防疫抗疫志愿者工作,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协助多个社区做核酸检测,流调重点筛查人员工作生活轨迹,登记社区人员的检疫情况。
/ 校园活动
“近期,深港两地的疫情变化态势反复,时刻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让我们: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打好疫情攻坚战
同心战“疫”,共盼春归,一起携手向未来。
/ 校园活动
形势如此严峻,对于一个常住人口有2000万的城市来说,光靠医务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样的时刻,千千万万的民众自发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撑起高墙,护得我们后方安稳。其中,也闪耀着重大人的身影。
“深圳按下暂停键,我继续带领15个小伙伴做志愿者,从测核酸、卡口执勤到流调员,算是把志愿者的工作都做了一遍。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能赶上春天的尾巴去体会诗和远方。最关键,我想回家给老爸过八十大寿。”深圳校友会副会长黄维芬带领的志愿服务队在不同时间段,分批分组进入社区,根据工作人员的安排和指引,协助维持核酸检测地点队伍秩序、引导群众扫码检测、加入流调队伍充当“话务员”。
在这支志愿服务队中,年龄最大的党员同志已有64岁,烈日当空身穿防护服,尽心尽力地协助医护人员维持现场秩序,引导群众扫码登记。当结束志愿工作脱下防护服时,全身衣服已被汗湿透。尽管如此,老党员同志依旧展露着笑容说道:“只要身体允许,当尽一份绵薄之力。”
/ 校园活动
褚冬竹
褚冬竹,1994级本科建筑学专业,随后分别于2001年和2012年取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Lab.C.[architecture]设计与研究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褚冬竹曾加拿大KPMB建筑事务所、荷兰Claus en Kaan建筑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曾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UIA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亚太区奖”等奖项;致力于可持续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轨道交通介入下的高密度城市空间适应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与设计实践。主持或参与设计江北嘴中央公园基督教堂、加拿大安大略省Milton市政厅、重庆市鹿山实验小学、云南玉溪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云南昭通博物馆等。
薄宏涛
薄宏涛,1993级本科建筑学专业,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第九届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他具有时代精神的关注力和敏锐触感,有意识地挖掘文化的价值,在城市更新、城市综合开发领域持续做出富有成效的实践。主持或参与了北京2022冬奥会西十冬奥广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首钢三高炉博物馆及全球首发中心、北京星巴克冬奥园区店、2022冬奥会BIG AIR滑雪大跳台等重要项目。
刘艺
刘艺,1992级本科风景园林专业,1997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研究生,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先后主持设计了成都天府机场、 四川广电中心、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天府文化中心、成都城市音乐厅、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项目工程。
侯宝石
侯宝石,1996级本科建筑学专业,2001级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时任院长张兴国教授,现任基准方中副总建筑师。祖籍河北,但由于在重庆山水之城的滋养,在秉承大开大合的宏观城市性思维的同时,注重山地,建筑山水细微之处的具体落地;同时,带有“源以致远”的设计观,设计继承和创新的本土化建筑项目。代表作品:渝开发新干线、重庆华邦制药办公楼园区、重庆天景山院里别墅区设计等。
/ 校园活动
龙灏
龙灏,1986级本科建筑学专业,随后分别于1993年和2009年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系系主任。他致力于将教学、研究和项目设计有机结合并形成良性循环,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建筑、居住建筑、城市更新设计及其理论,出版专著、编著及译著10余本。曾应邀参展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建成作品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大楼、重庆涪陵中心医院整体更新工程、重庆市第一中学学校安危改工程第二、三期工程设计等。
黄 捷
黄捷,1982级本科建筑学专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北建院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华南设计中心主任,教授级建筑设计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黄捷认为建筑设计要有创新思想,有核心技术,还要有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并将其融入到遍及全国和海外的建筑实践中去。他的代表作品有: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武汉琴台大剧院、广州歌剧院、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山舰博物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体育馆等。
李向北
李向北,1983级本科建筑学专业,1998年参与创办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WACA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理事,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XBA向北设计机构创始人。曾获2011年度中国建筑鲁班奖,世界华人建筑师大奖提名奖等,代表作品有:重庆洪崖洞 、重庆礼嘉智慧公园5G及系列场馆、重庆建工产业大厦、金隅大成·南山郡等。
陈日飙
陈日飙,1995级本科建筑学专业,目前任职于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担任党委书记、总经理、设计总监职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和注册城市规划师。他从业20余年,曾获“广东省杰出工程勘察设计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优秀企业家”等称号。目前兼任深圳市先行示范区决咨委城建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
/ 校园活动
刘家琨
刘家琨,1977级本科建筑学专业,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保持着对中国多重传统的开放视野,怀着在现代和传统间取得兼容的信念,致力于将东方的文化内涵转译成当代的建筑语言。他的设计作品体现了当代建筑理念和对传统的精神继承,传达出中国当代建筑罕见的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交融激荡的卓越品质。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建筑实录中国奖、远东建筑奖;主要作品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等。
汤桦
汤桦,1977级本科建筑学专业,后于1986年在本校获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他致力于当代地域性建筑设计和城市研究,力求在充分珍惜和使用资源,敬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前提下,在严谨和适宜的技术框架中,进行符合专业准则的空间营造。代表作品有:深圳南油文化广场、沈阳建筑大学、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云阳市民活动中心、重庆解放碑威斯汀酒店、昆明工人文化宫、成都航宇园区、两塘书院暨金石博物馆、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
杨瑛
杨瑛,1983级本科城市规划专业,2004年在重庆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目前担任中建五局总建筑师、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湖南省优秀勘察设计师”、“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中国百名建筑师”等荣誉称号。2017年5月24日,凭借苏仙岭景观瞭望台设计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公共设施B类第二名、荣誉建筑奖。他致力于以建筑空间情境构建为核心的模糊建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现代建筑技术研究,主持建筑工程设计500多项。
赵元超
赵元超,1981级本科建筑学专业,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曾获评中国当代百名建筑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劳动模范。
赵元超主张尊重城市,尊重文明,尊重时代。他提出应在城市的背景下研究建筑,以西安为创作基地,探索着结合西部生态环境的建筑之路。代表作品有延安大剧院、杨凌会展中心、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自然博物馆、浐灞生态区行政中心、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
/ 校园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即使不了解海子,你也肯定听说过这句诗。寥寥数语,描绘了一个广阔的境界,词句间洋溢着花开的温暖,诗意而又充满阳光,治愈了无数奔波在路上的苦行僧。海子出生于一个安徽的小村落,天资聪颖的他,15岁就进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在那个朦胧诗大热的年代,他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与祖国相融合,创作了无数的美妙华章。他对于事物饱含深情,纯粹的情感总能直接自然地从诗句间流露。他信奉“抒情就是血”,他对诗歌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与精神文化的痴迷,让的他的心呈“红色”。这颗滚烫且炙热的红色心脏,动情文章以“我”的视角,用满怀激情的独白,让读者在感受到强烈冲击的同时也被诗中突兀的词语和瑰丽的意象所震撼。“祖国的语言”、“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以梦为土的敦煌”这三者就像是诗人心中的“灯盏”,诗人选择“投入此火”、“吐出光辉”。为了“建筑祖国的语言”,诗人“也愿将牢底坐穿”,这些词语、形象在诗中急速转换着,或许其中并不能看出有多少的逻辑或者联系,但在诗歌之中却贯穿着一种强劲的节奏感。看似“语无伦次”,却意外产生了一种天马行空般、自由驰骋的感觉。
整首诗歌以饱满的热情展现出他宏大高远的精神追求。为了“祖国的语言”组成的“梦”,为了无数人魂牵梦绕,苦苦追寻的“远方”,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诗人甘愿忍受孤独与黑夜。而太阳,就如同自己炽热的生命与神圣的使命。
诗中的祖国、太阳等字眼,无不体现了海子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在西化之风甚嚣尘上的八十年代,被文化失败感笼罩的文艺界仍有像诗人这样的一批知识分子坚定文化自信,以自身的力量去保卫家国。即便是死亡,“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充分表达了他毫不妥协的态度和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愿以尘末之微补益山河。
图片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和文化血脉里,个人的命运一直都与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而强大的祖国也是人民最大的靠山。当中国海军舰队义无反顾地前往战场护送中国公民回家时;当新冠病毒席卷神州大地时,国家为所有患者提供的免费医疗时……或许我们行走在世界各地,但我们心是踏实的,因为我们知道强大的祖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只要我们需要,祖国就会带我们回家。
作为红旗下成长的00后,我们没有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能在枪林弹雨中守护祖国,但我们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守卫家国。有人选择一身戎装,驻守边防,保卫领土;有人努力提升专业素养,用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有人不畏艰险,为山区的脱贫贡献力量......
图片
虽然海子2 5岁的生命戛然而止,但他留下的那些燃烧着激情与梦想的诗歌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那些振奋的字句让我们拥有力量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以“不啻微芒、造炬成阳”的意志,行“心如磐石、奋楫笃行”的坚定,追寻梦想,不负韶华,不负祖国重托。地倾吐出《以梦为马》这一奇妙的诗篇。
/ 校园活动
在构思重大人写重大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很快就想到了我们小组的采访对象——重庆大学法学院胡婧老师,或者说,我们更愿意称她为“婧姐”。
在很多人眼里,婧姐算得上是一个“逆袭”的存在,从甘肃的小县城榆中到首都北京,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到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博士,发表多篇CSSCI文章,婧姐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让人有些惊异:她到底是有多么的“不凡”。
采访那天婧姐穿了一件淡紫色的呢绒大衣,扎着马尾辫,干练利落。
“您的本科是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然后博士是在中国政法大学,客观来讲这两个学校差距还是挺大的,我们就觉得您特别厉害,特别励志。我们想知道您是靠什么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变化?”
当我们正竖起耳朵准备听到一段婧姐的“逆袭之路”时,婧姐笑了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因为十八岁的志愿意外滑档,她与自己的梦想学府厦门大学擦肩而过,为了避免再次滑档,她在第二次填报志愿的时候直接选择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殊不知,这次的选择又让她错过了西安交大。
当谈到为什么会成为一名法学讲师。婧姐说她本来是想做一名人民警察,但最后因为近视只能放弃。
在她读大学的时候,一位法学老师影响了她,她向往老师的生活,于是让她萌生了成为像这位老师一样的人的想法。
“我得琢磨怎么样才能成为和她一样的人,那肯定就是得先考研。”
“但是没想到考了研之后呢,当老师的标准就提高了,要考了博才能做老师,所以我想那就再考个博吧。”
于是,用婧姐的话来讲,“先确立了一个目标,然后有点儿被迫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不断被梦想推着,终于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 校园活动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落幕不久,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进一步动员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冬奥、拥抱冬奥、助力冬奥,重庆大学管理与经济大类12班团支部于2022年3月5日下午开展了“青春助力冬奥会,筑梦冰雪向未来”主题团日活动。最后是同学们分享心中冬奥故事并为冬残奥会打call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大家分享了印象最深刻的冬奥会故事,并为冬残奥会献上了祝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翎鸣,”王熙斌同学说道,“他让我相信了‘努力永远不会欺骗任何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谷爱凌,”陈秋蓉同学说道,“她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健康,什么才是美丽。谷爱凌用实力让周围的质疑声变为掌声,成为了我们的榜样。”
在助力冬残奥会的同时,同学们也为残奥会的运动员送上了自己的祝福。不向命运屈服,勇敢挑战极限的残奥精神也深深打动了同学,鼓舞了同学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决心。
/ 校园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荣誉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结合建国70周年纪念活动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计算机学院近日组织学院师生员工,分别到沙坪坝利美华胤影城和UME影城观看主旋律电影《中国机长》以及《攀登者》。
/ 校园活动
甄智鹏
现任重庆大学团委学生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团委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
重庆大学2019年暑假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重庆大学2020年寒假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重庆大学2020年暑假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重庆大学2021年暑假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重庆市2021年暑假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夜幕笼垂,华灯初上,操场上核酸检测前的人群逐渐稀疏。但有一个身影仍在不断奔波,直到核酸检测全部收尾为止,他就是青年志愿者甄智鹏。
大一时,甄智鹏加入了院青协,在九龙坡敬老院里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接的那位留守老人。老人皱纹分明的双手将他的手紧握,历经岁月的眼睛藏不住悲哀与孤独。老人对着他说,“你们能不能经常来看我们呀。”泪水从老人眼中流出,一下又一下,触动着甄智鹏的心。“志愿活动是一个互相温暖的过程,在这段经历中,我觉得不管是帮助了别人,还是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对你的人生来说都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寒假期间,甄智鹏选择留在重庆,开展他第一次社会实践。在重庆的凌晨,甄智鹏走上街头,采访早早开始辛苦工作的环卫工人们,并为他们采购物资。他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触碰到了这个常常被忽视的群体,深切了解到他们辛苦的日常,并且发自内心地想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结合自己的专业,将这份经历整理为调研报告,并剪辑成一个视频让更多人去了解。
尽管志愿活动占用了他的假期时间,但甄智鹏仍感到值得。这次经历,不仅让他认识到了这些日常被忽视的群体的艰辛,并更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他还成功地将调研报告推广,获得社会的更多关注,看到他们为这个城市做出的贡献。
/ 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