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特藏

总计 220488 今日 0

由 2712 人贡献上传

全部
此分类下暂无内容
全部类型
  • 全部类型

    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全部格式

  • 图片

    仅查阅图片格式,包含照片、纸本扫描等

  • 视频

    仅查阅视频格式,包含课程、纪录片、影视作品等

  • 音频

    仅查阅音频格式,包含录音、歌曲、音乐等

智能排序
  • 智能排序

    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显示方式

  • 最新发布

    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的显示方式

  • 人气排序

    根据资源点赞分享数据排序的显示方式

  • 热门排序

    根据发布者、资源的阅读量排序的显示方式

缩略图模式
  • 缩略图模式
  • 列表模式

重大人物志——找到石油后,毛主席单独约见李四光,笑谈:你太极拳打得不错啊 重大人物志

前言 1949年5月,郭沫若给身在海外的李四光写去一封来信,请他早日归国,心系祖国的李四光收到信后十分激动,他迫不及待要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 图 | 郭沫若 心怀祖国的李四光 就在这时,李四光从朋友那里知道国民党政府也在找自己,还要求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新中国提供的职位,否则就将他扣留并送往台湾。 然而,李四光没有向威胁和利诱弯腰,在黑夜中只身乘轮船离开英国,想方设法摆脱各方面的跟踪与纠缠,在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之后终于又回到了祖国。 就在李四光走后的第二天,国民党驻英大使馆就带着5000美元来找他,遭到李四光夫人许淑彬拒绝。 1950年5月6日,在地质研究所人员的陪同下,李四光乘火车平安到达新中国的首都北京。 其实,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政府曾考虑过要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会议,但周总理指示,要等李四光回国以后再开,可这一等就是5个月,其间甚至有人造谣说“李四光去台湾了”,这话传到周总理耳朵里,他马上说:“我相信他不会去台湾,现在还没有回来,一定是遇到什么困难耽误了,我们一定等他回来再开会!” 图 | 周总理 从周总理的这番话中,便可看出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当李四光历尽艰辛从海外归来,不仅受到沿途人们热情的欢迎,周总理还亲自到他住的北京饭店进行看望,周总理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交谈了3个小时,使李四光夫妇感动不已,更加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从伯明翰大学毕业后,李四光就果断拒绝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而在教学的同时,他也没有放松研究工作。 1926年,在中国地质学会上,李四光第一次对石油地质史的铁律发出质疑:找油的关键不在于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 李四光坚信,中国有大面积的沉降带,有良好的土壤条件,一定能找到石油。不过,美国的一些地质学者对此却摆出一副轻蔑的态度,因为从西方地质界对东亚构造的认识来看,这块大陆是发育不良的。 不过,李四光对自己的看法却很坚定,他说:“从一开始,在地壳运动和地质力学研究方面,我就不愿意跟着外国人走。” 图 | 李四光 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了地质研究所,李四光担任所长。搞地质研究经常风餐露宿,条件十分艰苦。研究所刚刚成立,还存在经费少,设备缺的情况,甚至连固定的所址都没有。 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李四光和他的同事们仍旧咬牙坚持了下来。 1936年,李四光再一次来到黄山考察,并写出论文“安徽黄山之第四季冰川现象”。后来,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来看了黄山,忍不住地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知道,此前的地质学界一向将“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视为定论,而这是李四光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但这远远不够。 八年抗战期间,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四处奔波辗转,最终因为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李四光患上了心绞痛和肺结核。 1944年8月,李四光到重庆避难,蒋介石当时也在重庆,听说李四光来了,便马上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加入国民党,并担任中央大学的校长。 图 | 蒋介石 李四光拒绝了蒋介石向自己投来的“橄榄枝”,拒绝的理由很简单:“我是搞科学研究的,不会当校长!”不过,在拒绝蒋介石之后,李四光就主动到重庆大学讲课,并在那里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8年,李四光应邀去英国伦敦,并在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 李四光所说的新华夏海是指东亚边缘的渤海、黄海和日本海,结合他早前的研究,这对勾画我国石油资源的远景轮廓意义重大,据此,李四光提出陆相也可以形成石油的新理论。 毛主席问李四光:我们的地底下究竟能不能找到石油? 解放前,李四光并没有见过毛主席,但毛主席却很早就听说过李四光和他的地质力学。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李四光科学生涯的崭新篇章也被揭开,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科联主席,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当中。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李四光在会上分析了西欧的情况和存在的矛盾,毛主席很重视他的这个发言,直言:“李四光同志在政协会上的发言讲得很好,他是反帝的爱国的”。 图 | 毛主席 1952年,毛主席在百忙之中,特意在会议期间抽空接见了李四光。 见面后,毛主席和蔼可亲地问:“你那个‘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给我讲讲?” 毛主席博学多闻,还如此关心地质科学的发展,竟然连地质力学中“山字型结构”这样专门的概念都注意到了,李四光心里不禁升起一股感动。 随后,李四光为毛主席作了详细的解释:在力的作用下,大地形成的“山字型构造”究竟是怎么回事。 1953年,新中国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又恰好赶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专门在中南海,就中国石油发展问题,征询了李四光的看法。 而在这之前,国外的一些所谓专家和权威偏执地认定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肯定找不到石油。 毛主席十分关心我国的石油问题,这天,他特地邀请正担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请他到中南海一趟,除了毛主席外,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那天也在场。 当周总理见李四光迎面走来时,马上站起身来,握住他的手说:“请!请!李老!” 图 | 周总理和李四光 紧接着,毛主席也向前走了两步,他握住李四光的手说道:“李老,又是好多日子没有见啦,你的精神不错嘛!” 大家坐下后,周总理首先讲了我国石油生产的严峻形势。 随后,毛主席也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对李四光说: “在我们的地底下究竟能不能找到石油?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现在要认真研究一下,天然石油的远景究竟如何?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嘛,如果确实在我们的土地上缺乏天然石油资源,我们就大力发展人造石油,或是先从自己的油母页岩中加以提取,可别耽误了!” 毛主席的话语中透露着急切,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力学多年来的研究,信心十足地保证说:“主席,总理,我国的地质条件很好,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勘查工作要跟上去,我主张开展石油普查工作。” 听到这里,一旁的周总理哈哈大笑起来,他笑容满面地说:“看来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啊!” 毛主席对李四光的回答也很满意,当即就做了有关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图 | 李四光在办公室工作 5月3日,周恩来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讲到: “石油在我们工业中是最薄弱的一环,首先是勘探的情况都不明。地质部长很乐观,突然对我们说,地下贮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去工作,所以要有一个单独的石油工业部,开始部门虽不很大,但有专门的人搞就行。” 后来,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学理论,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和石油科学工作者一起,开展了广泛的普查勘探工作。 在1955年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先后勘探到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 1958年6月,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 图 | 大庆会战第一口油井 对此,地质部马上做出行动,他们将部队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在这之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和其他油田相继建成,随后,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 在李四光的具体领导下,我国地质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就此打破“中国贫油”的定论! 1959年9月26日,在石油部门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工人努力下,大庆油田出油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被摘掉,陆相生油理论也获得胜利。 图 | 大庆油田建成,石油工人在对一口油井进行试喷 大庆油田出油,全国大庆! 此后,毛主席对石油部负责人赞誉有加,与此同时,却似乎忽视了地质科学家们为此做出的贡献…… 找到石油后,毛主席说:你们两家功劳都很大 何长工是当时的地质部党组书记,考虑到这是关乎全地质部几十万人的名誉问题,为此,他和地质部高层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说明地质部科学家对大庆油田发展的贡献。 显然,这份报告在后来是起了作用的。 图 | 何长工 从那之后,不管是毛主席还是其他中央领导,在以后的各种公开场合谈话时,不再只是单一地表扬石油部和石油工人了,而是多了一个李四光。 1964年元旦下午,李四光突然接到毛主席办公室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主席请李老晚上7时30分到怀仁堂一起看现代豫剧《朝阳沟》”。 接到电话后,李四光心里十分激动,匆匆收拾好就去中南海了,在晚上演出开始之前就先到了怀仁堂休息厅。过了一会儿,毛主席也来了,并亲切地同李四光握手。 毛主席和李四光两人坐在一起,一边看戏一边谈话,尤其是讲到我国发现石油的事情时,毛主席兴致也格外的高,他高兴地说:“你们两家(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劳啊!”

/ 重大人物志

92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纪念李四光诞辰132年,周恩来评价他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重大人物志

10月26日,是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院士诞辰132周年的日子。 李四光是著名地质学家,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阻挠,在国外辗转数月回到祖国。1950年后,李四光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等职务。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任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2009年,李四光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今天,在李四光诞辰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位科学巨匠的传奇一生与家国情怀。 李四光 拒绝蒋介石 作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之一,李四光也是现代中国进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1920年李四光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早些年在北京大学时,为了弄清楚中国煤矿资源的分布情况,除教学外,李四光数年如一日地持续研究一种蜓科化石。地质学的重大突破,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北伐战争开始后,北京大学的教学一度中断。1928年1月,南京政府成立地质研究所,李四光担任所长,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然而,由于战乱,地质研究所不仅物资不到位,还不得不多次搬迁。李四光等人常常扛着“地质研究所”的牌子在大马路上跑来跑去,直到1932年位于南京鸡鸣寺路的办公楼建成,地质研究所才最终安定下来。1944年8月,桂林沦陷,李四光逃往重庆避难。蒋介石正在重庆,一直很欣赏李四光,遂邀请他加入国民党,并担任中央大学的校长。但李四光一口回绝:自己是搞科学研究的,不会当校长。 拒绝了蒋介石,李四光却主动到最得意的学生朱森执教的重庆大学讲课,并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8年,李四光作为中国地质学会代表,应邀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此后,他开始旅居国外。 随着国内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南京办事处令其下属地质研究所迅速南迁。当时还担任着该研究所所长的李四光得到消息后,立即从国外打电报、写信给所里同事,力阻这一行动。由于李四光的力阻和地质研究所南京同仁的努力,反搬迁斗争取得了胜利。周恩来为此称赞李四光是个有骨气、有志气的人。 1962年,李四光在北京讲授地质力学 不惧胁迫,辗转回到新中国 1949年4月初,周恩来让赴布拉格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郭沫若给李四光写一封信,请李四光尽可能早日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周恩来,李四光并不陌生,他们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相识。第一次见面,对周恩来就有了一种信任感。他曾对夫人许淑彬说:“我从周恩来先生身上产生了一个最大的感觉: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因此,李四光接到这封信后,便开始着手回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周恩来提名李四光为政法办委员,并提名李四光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0月,李四光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正当李四光以喜悦的心情等待着启程日期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这位朋友告诉他,国民党外交部密令其驻英大使,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新中国提供的职位。否则,就将李四光扣留,送往台湾。迫于这种情势,李四光只好携夫人秘密离英,辗转回国。行前,他给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写了一封信,表示决不会按他们的要求去做,并劝其看清时局,不要再帮国民党政府做坏事。 李四光离开伦敦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周恩来极其关切李四光的旅途安全。11月15日,他致电当时任新华通讯社驻布拉格分社社长的吴文焘等,要求安排保护李四光回国。电文中称:“李四光先生受反动政府压迫,已秘密离英赴东欧,准备回国,请你们设法与之接触。并先向捷克当局交涉,给李四光以入境便利,予以保护。” 由于李四光绕道几个国家,搭乘的又是到香港的货轮,有一段时间得不到李四光的消息。有人便传言李四光不回来了,去台湾了。周恩来却说:我相信他不会去台湾,现在没有回来,一定是给什么困难耽误了,指示解放后的第一次全国地质会议一定要等李四光回来再开。 1950年6月,李四光终于回到中国大陆。周恩来登门拜访,第一句话是“你终于回来了!欢迎,欢迎啊!祖国需要你。” 打破“中国贫油论”的论断 长期以来,中外地质学家一致认为“中国贫油”,这是因为在当时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大油田的地层都是海相地层,因此认为只有海相地层才有生油的条件。而中国的地层大多是陆相地层,所以断定中国是个贫油的国家。李四光不同意这个观点,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考察,认为不论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只要具备了生油的条件和储油的地质构造,就能找到大油田。 李四光从自己多年来的实地调查中做出一个大胆推测: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地质结构跟亚细亚平原的相似,都是沉降带地质结构。亚细亚平原蕴藏着大量的石油,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也应该蕴藏着大量的石油。 李四光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但“工业血液”——石油却十分短缺。1954年,李四光在《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报告里指出,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是最有可能含油的地区。1955年1月,已66岁的李四光带领考察队来到寒冬中的东北松辽平原进行地质勘探。但是东北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复杂,3年过去,漫长的勘探还是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通宵达旦的研究与不舍昼夜的勘察,让李四光患上了肾病,中央决定暂时让他到杭州疗养。 就在李四光动身的前一晚,中央忽然接到石油勘探前线报告,一些勘探队的同志准备把普查队伍拉到外省,与此同时,另一些队员依然坚信李四光的推断,坚守东北平原。 李四光当即推掉了去杭州的计划,回到他的勘探队。这支队伍的长期驻扎,带动了越来越多地方干部、青年的加入,广阔的东北大地上形成了我国第一支石油探测尖兵。 1958年6月,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对此,地质部马上做出行动,他们将部队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在这之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和其他油田相继建成,随后,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 在李四光的具体领导下,我国地质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就此打破“中国贫油”的定论!1959年9月26日,在石油部门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工人努力下,大庆油田出油创造历史,“中国贫油”的帽子被摘掉。 加入共产党,称自己“像刚出生的婴儿” 很长时间以来,李四光因自认为条件不够,没有向党组织提出申请。直到1957年才正式提出入党。 此前,周恩来曾向李四光提起为何这么多年未曾向组织提出过入党申请时,李四光说:在旧社会,我缺乏觉悟,没有投身于革命队伍中,已深感惭愧;革命成功后虽然对国家建设出了一些力,但离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仍相差甚远;况且自己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入了党不一定能起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 但周恩来认为,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需要知识分子为党工作。李四光可以考虑考虑,和地质部党组、科学院党组的负责同志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次谈话,使李四光打消了顾虑。不久,他即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 1958年下半年,地质部党组书记何长工、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一致认为,李四光积极要求进步,已经具备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愿意作其入党介绍人。10月18日,李四光开始填写入党志愿书。12月22日,中共地质部办公厅第一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李四光的入党问题。29日,李四光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 当时,已临古稀之年的李四光对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称自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生命的新起点才开始”。之后,他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与世长辞,人们在他床头发现了一张纸条:“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 周恩来曾给予他高度评价,称他为“科学界的一面旗帜”。“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亦评价李四光称:“李四光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个高度评价。”

/ 重大人物志

110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山巍巍 水洄洄!“李四光入党心路历程史料展”掠影(下) 重大人物志

04 科技自立自强:创新 1. 地质力学——创新的典范 1)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引领中国地质事业自立自强 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有重大科学影响的边缘学科,为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开辟了新途径。 1921年,李四光从探索大陆海水进退规程开始了地质力学的研究历程。1926年他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一文,指出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是地表形象变化的主要原因。1929年,他发表了《东亚一些典型构造型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一文,明确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为地质力学打下了初步基础。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期,李四光用构造体系概念论证中国区域地质,修改、补充、丰富了构造体系概念,出版了《中国地质学》专著(1939,英文版),从此地质力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44年,李四光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次年会上发表《南岭东段地质力学之研究》一文,第一次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1945年《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专著问世。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是地质力学的第一块里程碑。该书原是李四光1945年应当时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联合邀请做学术报告的讲稿,经过整理后,由重庆大学地质系首先油印发行。1947年1月由中华书局作为中国科学社丛书之一出版发行。该书是李四光第一次总结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为止的研究成果,为地质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石,更为地质力学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丰富和发展地质力学的理论、方法,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这一时期李四光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地质力学方面的著作,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地质力学的内容。另外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地质力学研究,而且来所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学习、工作也急需教材。此时,李四光认为有必要对地质力学研究成果进行一次系统地总结。为此,1959年1月,李四光借在青岛疗养的时机开始《地质力学概论》的写作,经过一个多月时间写出初稿,打印后,广泛听取意见,而后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修改、补充,终于在1962年初,《地质力学概论》这部经典科学巨著问世。 3)旋扭构造等理论引起国际广泛重视 旋扭构造概念是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与此同时,日本气象学家藤原根据关东大地震也提出类似的概念,苏联学者也发现东欧地台有旋转迹象。20世纪50年代,李四光为了寻找石油,摸清构造地质的底而写作《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1958年由钱祥麟、赵鹏大译成俄文,引起苏联和东欧众多学者的兴趣和重视。20世纪60年代李四光又将此旋卷构造理论推演到全球,解释巨型造山带、环状岛弧及南北极圈构造特征。 2. 䗴类化石古生物研究 李四光是我国䗴类化石研究的奠基人。他创造性提出䗴科分类十大原则,至今仍为国内外学者所使用。“䗴”就是李四光创造的一个字,意为“筳状之虫”。根据䗴科研究,他确定了中国北方太原系的时代和划分,继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古生代及其以后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构造研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开创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冰期研究 在第四纪时期,全世界曾有过广泛的冰川流行,但外国一些地质学家或地理学家对中国第四纪气候变迁提出种种无冰期发生的论断。 1922年,李四光首先在太行山东麓及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20世纪30年代初期,又在长江中下游庐山等地,相继找到了冰川流行的证据,并对中国第四纪冰期进行了划分。尽管证据确凿,但那些外国专家为了维持其既有的看法,仍然不遗余力地反对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并断然否定中国第四纪有过冰川活动。当时,我国一部分地质、地理学家,也就默认了中国第四纪没有冰川存在的看法。 解放后,这项过去不大受注意的冰川遗迹的研究工作,在李四光的组织下,才逐渐有了起色,我国地质、地理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广泛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肯定了我国第四纪有冰川广泛流行,建立了中国的第四纪冰期。 4. 对其他矿产与海洋地质研究的贡献 1)指导铬矿、煤炭、金刚石等矿产找矿勘查 自1961年开始,在李四光亲自指导下,我国许多省、区开展了铬铁矿找矿工作。1962年李四光指示地质力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开展“新疆达拉布特超基性岩带构造形变与相变分布规律研究”。终于在1969年,经勘探证实为一大型铬铁矿床。在随后的几年,还对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纵向构造控矿、辽宁某铬铁矿固态侵位及成矿机理进行了研究。关于煤田勘探方面,特别对于在南方找煤和地质力学在煤田研究方面的应用,李四光很关心并提出工作意见。在金刚石找矿方面,李四光强调了构造控制矿产分布的作用,指导科研人员在实际中要“马上追求”,加强研究。 2)筹划和推进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全局发展 李四光以很大兴趣关心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亲自考察了青岛海洋研究所,并乘坐海洋调查船“金星号”到山东海域考察,指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地质力学研究所合作,调查黄海沿岸青岛、海阳、乳山一带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大陆边缘与海底地质构造关系。 5. 最早在国内开展古地磁应用研究 李四光教授在20世纪40-50年代就敏锐地预见,新兴的古地磁方法在研究地壳运动问题时的独特作用。1952年李四光在《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一文中指出:“作为测试大陆规模的岩石蠕变的一种方法,在某些选定地区系统测量古地磁,如萨尼教授所提倡的,可能证明是最有帮助的”。 1959年地质力学研究室筹备建立古地磁实验室,以帮助解决大地构造方面的问题。1965年10月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的发展过程和当前的任务”的讲演中,又一次指出“古地磁工作在国外绝大部分是利用某一地层时代的岩层或岩体的磁性的南北向与现今当地地理上南北向的差异,来推断大陆作为一个整块转移的方向;也有时利用岩层中古地磁方向的转变,来验证有关岩层的对比,这些方法是可以使用的。” 1963年在李四光教授亲自指导下地质力学研究所十三陵古地磁实验室建立。1966年完成基本建设。十三陵古地磁实验站曾经是国内第一流水平的科研实验站,对我国古地磁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 最早在国内开展现今地应力研究 地应力存不存在?1962年,广东新丰江水库建成后,连续发生诱发性地震。李四光十分关心,着手组织力量研究测试地应力活动规律,一次又一次在不同地点证实地应力的存在。 李四光说过:“地应力工作的开展对两方面工作都有推动,一是从事地震预报,一是作为找矿的一个指导。”地壳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各种构造现象及其伴生的物理化学现象,都与地应力的作用密切相关。研究地应力状态,对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预测地质灾害都有重要意义。 在李四光指导下,从1962年开始,地质力学研究所科技人员创制了电阻丝断层微量位移测量装置和电感应力测量仪,对强震地区进行了地震地质工作,探索出了一套地震地质工作方法,即在调查活动构造体系和活动构造带的基础上,以地应力观测为中心,配合其它的综合观测手段。并预报了1967年3月河间地震和判断北京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为保卫首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贡献。 7. 提出“安全岛”思想,倡导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 李四光的“安全岛”思想是在我国开展地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调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为我国的大后方——西南地区要建设许多项目,但强烈的地震太多,许多“厂矿、铁路、水电站及至于民房建筑等”放在什么地方,“都涉及到安全问题”,因此,提出了“选择建设基地的工作,是开路的工作”,这就是李四光首次提出了“安全”问题。后来,通过了整整一年的地震、活动断裂、新构造、地应力和地壳运动的调查和分析,于1965年12月正式提出了“在烈震地区,找到比较稳定的地带或‘安全岛’”问题。之后,又经过邢台强烈地震和广东河源地震,在地震预报工作总结基础上,李四光又再次提出了“在一些活动地带中,也是有相对安全的地区(又叫‘安全岛’)”。进一步说明了在目前重点建设地区,关键在于在活动构造带中去找出相对稳定地块,并提供给工程建设场地使用。 寻找“安全岛”,目的是为工程建设服务,而研究“安全岛”又必须研究地质力学领域中的活动性构造体系,因此,它又是工程地质与力学相结合的典范,为工程地质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就是李四光在学术领域中的又一大贡献。 近六十年来的工程实践证明,“安全岛”思想已成为我国重大工程选址而进行地震地质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随着今后更多更大工程建设地区的转移和发展,将会越来越显得重要。 8. 开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李四光认为,地球是宇宙间的一个天体,它在宇宙发展过程中诞生,在宇宙发展过程中演化和发展。宇宙间的每一种物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一书中,李四光强调以整体、联系和变化的思想,将天体运动、地壳运动和生物活动结合起来,把宇宙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9. 培养更多人才,报效国家和人民 新中国成立前,李四光长期担任北大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新中国成立后,他从战略高度谋划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了完整地质教育体系和地学普及体系,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地质专业人才。他主持了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建设和成都地质学院扩建。为发展地质力学理论和应用,他亲自授课举办了多期地质力学培训班,大大提升了地质力学在地质调查、勘查及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笔底大地——《李四光科学论著集》 此次出版的《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全面、翔实反映了李四光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进程及其丰硕成果,是李四光终生发展地质科学的忠实记录与科学总结,再现了李四光作为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真实心路。在这部作品集中,完整记录了李

/ 重大人物志

918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山巍巍 水洄洄!“李四光入党心路历程史料展”掠影(上) 重大人物志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激发地质工作者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实干苦干的精神,在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会暨《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之际,征得主办单位和原作者同意,我们选取“山巍巍 水洄洄——李四光入党心路历程史料展”的部分资料,概述李四光的光辉一生,再现党和国家对地质事业发展的谋篇布局、对科技人才的尊重关怀,展示李四光的报国之路和入党初心。 李四光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更给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李四光精神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新时代又赋予了其更深厚的现实质地和情感温度。我们要深入开展弘扬李四光精神的教育活动,学习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和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使之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凝心聚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务实笃行推进新时代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01 为国为民:一面旗帜 李四光的入党历程 1957年3月,周恩来总理前往杭州,探望因病疗养的李四光,鼓励他入党。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委员会正式批准接收李四光为中共预备党员。根据支部大会上的发言,李四光写了《我经历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文,载于《中国青年报》1959年2月28日。 载于1959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的“我经历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文。 内容:“我入党了,这是我一生中最愉快不过的事情!我活了70岁到现在,才找到了归宿……我个人也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人民一样,在这个伟大的革命运动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彻底地认识了我们中国人民的进步是和党的领导不可分离的,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 1951年6月30日下午六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隆重举行。作为科学界代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李四光参加了庆祝活动,其演讲词作为献词在报上发表。 1958年李四光入党后特意在北京西山象鼻子沟寓所留影,纪念这个光荣的日子。 内容:“……到毛主席全面地领导革命以后,才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逐步深入地了解如何从实际工作中、生活上来体会辩证唯物主义,从而学习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做工作和生活的指导。由于这样发动了的工农革命群众,它的质便大大的不同了,它的量也就迅速地形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 02 烽火岁月:初心 1. 青年时代——积极投身伟大的爱国运动 1904年李四光留学日本,受宋教仁、马君武等人影响,民主革命的思想进一步增强。1905年7月,年仅16岁的李四光参加了由孙中山等人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创建会员。在参加完宣誓仪式后,孙中山赠其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给以勉励,寄予厚望。 《行路难》小提琴曲谱 1913年,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就读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冶金专业和地质学专业。1918年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准备回国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几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作为参战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强烈的不公正待遇。李四光十分愤慨,于1919年11月欧洲考察期间,写下了5行19小节乐曲,抒发心中的愤郁之情,并于1920年2月创作完成小提琴曲《行路难》。经考证,《行路难》被确定为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2.为人师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推动了中国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李四光。经过丁文江的建议和傅斯年等人的联系与推荐,李四光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聘请,1920年回到阔别7年的祖国,1921年-193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 北京大学任教 1933年春,北京大学师生为李大钊举行公葬,得知消息后,李四光立即捐出一笔钱款,襄赞这一义举。 3.早期科研工作和斗争 李四光一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面坚持与反动政权抗争,在黑暗中痛苦摸索前行的日子里,始终坚持“为真理奋斗”。 1946年,周恩来同志在重庆两次会见了李四光。出于对科学家的保护,他劝李四光出国避一避,并传达了党中央的政治主张。1948年2月,李四光携夫人从上海启程赴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 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展迅速,国民党政府仓皇逃往广州,并命令各机关南迁。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同仁经商量后决定留在南京,并写信告诉身在英国的李四光。李四光在1月19日到2月9日期间,多次写信给地质研究所许杰、赵金科等人,表明支持大家的决定,并愿意将个人积资捐出,与大家共渡难关。 在地质研究所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这场反搬迁的斗争胜利了。南京解放时,地质研究所没有受到一点损失,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怀抱。 03 新中国成立:使命 1. 辗转回国 1949年,在祖国的召唤下,身在英国的李四光毅然踏上艰辛归国之路。1949年11月,周恩来总理以电报形式请吴文焘在捷克设法接触李四光,保护其入境。后又委托叶剑英派人到香港寻其行踪。经多方努力,在香港与李四光取得联系。 2. 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和开拓者 经过综合考虑和广泛协商,李四光提出成立“一会、两所、一局”的地质工作组织方案。1950年8月,政务院批准通过了该项提议,同时任命李四光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 李四光在石油勘探工作会议上发言 3. 对新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他的具体领导下,中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指导全国石油地质普查 李四光组织石油勘探大会战,指导全国石油地质普查,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 1953年12月,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征询李四光对我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表明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他深信我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是丰富的,关键是抓紧开展地质勘探工作。1956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肯定了李四光关于我国石油资源远景的意见,指出石油在我们的工业中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首先是勘探情况不明。地质部长很乐观……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 1964年元旦,毛泽东主席邀请李四光到中南海观看豫剧《朝阳沟》,并对李四光说:“你们两家(指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都有很大功劳。”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2)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十分关心铀矿地质的发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亲自指导找铀队伍,他根据构造体系控矿理论指出了铀矿资源的分布规律。在李四光的指导下,铀矿地质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两弹一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我国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 1955年1月,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会上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和刘杰的汇报。李四光拿出野外带回的铀矿石标本给领导同志们传看,说明我国铀矿地质与铀矿资源及勘查情况。 3)倡导开发和综合利用地热能源 李四光以战略科学家的视角,最早提出并组织开展我国地下热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李四光认为,地热是人类开辟自然能源的一个新来源,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以作为燃料一样重要,是地质工作的一个新领域,是一件很有前途的探索性工作。他不顾身患危症,81岁高龄仍亲自到天津实地考察地热利用情况,因为“要是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料!可以给人民的生活造很大的福利!” 4)开展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报研究工作 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晚年投入了很大精力从事地震地质的开创性工作。 1966年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周恩来总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救灾工作、讨论地震发展趋势,李四光年高体病仍坚持参会,他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周恩来总理对于李四光这种“独排众议”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示称赞。

/ 重大人物志

248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顾乐观(维基百科) 重大人物志

顾乐观(1935年1月-2001年)江苏人,毕业于重庆大学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曾担任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大陆物理学家。 生平: 1935年1月,顾乐观出生在江苏省吴县。 1956年,顾乐观从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之后留校教书。1959年,顾乐观被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学习,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1986年12月到1992年8月,他出任重庆大学校长。 1989年8月至1997年4月,顾乐观出任重庆大学党委书记。 2001年,顾乐观去世。 参考文献: [1].重庆大学历任领导. 重庆大学. 2015-05-01 [2015-05-01]. [2].光荣之路——重庆大学历任校长知多少. 重庆大学新闻网. 2009 [2015-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1). 教育职务: 1986年-1992年重庆大学校长(前任者:江泽佳 继任者:吴云鹏) 政党职务: 1989年-1997年中国共产党重庆大学委员会书记(前任者:程地全 继任者:欧可平)

/ 重大人物志

1144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四光:患动脉瘤仍赴灾区考察,面对劝阻一纸报告打到国务院 重大人物志

我国曾有一位地质学家 可以说为了科研事业 拼上了自己的全部 他曾累到病倒 切除左肾 患动脉瘤 …… 然而任何事 都没能成为他工作的阻碍 1971年 年过80的他因高烧住院 那时他想向医生了解的却是: “请你们坦率地告诉我, 究竟我还有多少时间, 我好安排一下工作……” 然而第二天他就去世了 他,正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 为中国摘掉“贫油”帽 曾独创地质力学理论 发现铀矿 为祖国“两弹”研发助力 …… “我是炎黄子孙 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 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曾这样说 他也正是这样做的 今天,是李四光院士诞辰132周年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科学巨匠的传奇一生 冲破阻挠 辗转多地终归国 1948年 著名地质专家李四光代表中国地质学会 到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 在大会上 他发表了 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新华夏海之起源》 动摇了传统的地质学理论 轰动了欧洲 1949年的一个深夜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让居住在英国伯明翰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从睡梦中猛然惊醒 他赶忙接起电话 电话当中传来的消息 却是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 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李四光为政协委员 国民党方面得知消息后 立即派人给仍在英国的李四光施压 让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的“邀请” 不然就通过英国政府将他扣留 从电话当中得知这一消息的李四光 立即将重要的文章手稿、护照和几件衣服 塞进一个小公文包 然后嘱咐妻子把原来买好的船票退掉 准备另外回国的办法 李四光乘坐货轮来到法国 乘上火车去往瑞士 几经辗转 最后在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住下 和夫人会和后 最终登上了去往中国的货轮 周恩来总理一直关注着李四光的归国行程 并派人秘密前往香港接应 在各方努力下 1950年4月6日 李四光与夫人冲破重重阻挠 安全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地质部 李四光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 独创地质力学发现铀矿 助力“两弹”研发 1955年1月15日下午 由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一场绝密会议 在中南海召开 这次会议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和照片资料 仅有的线索就是周恩来总理台历上写的: “约李四光,钱三强来谈”这几个字 以及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 直到32年后 这次会议的秘密才被揭晓 会议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举行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 中央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 而这次会议的主角 却是一块黄绿色的古怪石头 这就是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 这次会议作出了 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对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八个月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 明确干涉台湾 并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对付中国 超级大国核威胁和核讹诈的阴云 笼罩在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上空 面对威胁 没有技术,没有设备 甚至连最基本的铀矿原料都没有 中国的原子能工程究竟该如何起步? 早在1943年 李四光凭借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 曾推断:中国的铀矿是有远景的 当时 李四光派中研院地质研究所的 南延宗和吴磊伯 去广西勘察 结果在钟山县红花乡山洞中发现了铀矿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土上发现铀矿 1955年4月 根据中央的指示 李四光开始着手筹备 全国铀矿资源勘察工作 李四光根据他自创的地质力学理论 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 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 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 遵循李四光的思路 发现了一大批大型铀矿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这一切从无到有 中国仅仅用了5年时间 让中国甩掉“贫油”帽子 在李四光回国后的第三年 1953年初冬的一天 中央领导请李四光到中南海去开会 让他没想到的是 等待他的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 毛泽东主席对李四光说: “要进行建设, 石油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我们确确实实缺少天然石油, 就要讨论走发展人造石油 和从油气页岩中提取石油的道路。 你是地质部部长, 你看怎么办?” 李四光思考片刻 说出了两点认识: 第一,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第二,需要开展大量石油普查工作 在多年考察 中国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李四光提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 他提出 新华夏体系中有三个沉降带 都存在生油的可能性 在李四光 “新华夏构造体系”理论的引导下 到1957年底 经过两年的地质勘探 普查大队终于发现了 可能蕴藏大油田的地质构造 1958年7月至11月 钻井队首先在松辽盆地东北斜坡地区 钻了两口井 却都没有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 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 李四光却累得病倒了 直到病倒 医生才发现 李四光的左肾出现了一块很大的结石 磨出了血泡 医生不得不将左肾切除 李四光的精神 鼓舞了奋斗在一线的石油人 争议的声音慢慢散去 这时,普查大队 又有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 新中国终于发现油田了! 1959年9月26日 下午四时 油阀被打开 一条黑色的巨龙从油嘴冲天而上 整个井场顿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1963年11月17日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周恩来总理发布了一则震惊世界的消息: 我们依靠自力更生 在东北松辽平原上发现了 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 中国石油可以实现基本自给了 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身患动脉瘤 仍坚持奔赴灾区一线 1965年 第三届人大会议决定 76岁的李四光继续担任地质部长 也正是这一年 李四光被查出患有动脉瘤 得知消息后 李四光并没有放下工作 他舍不得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 1966年3月8日 河北邢台发生了强烈地震 造成众多人员伤亡 李四光马上组织了地震考察队 奔赴震区进行测探 14天后 邢台又发生了一次地震 有考察队汇报说 看到一片枣林明显地南北来回反复转动 这种现象正是李四光论述的水平旋钮运动! 李四光再也坐不住了 他顾不得身体的不适 准备深入实地考察 亲友们坚持劝阻 最后 李四光一份报告直接打到国务院 并对医生和劝阻他的亲友们说: “不要再阻拦我了, 我是做这个工作的, 怎么能贪生怕死呢?” 面对这一状况 国务院办公厅 终于接受了李四光的请求 他如愿奔赴灾区 不久 李四光的研究就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认为邢台地震 是新华夏系构造带活动的结果 探索地震 让李四光的感触很大 地震确实可怕 但如果能及时、准确地预测它 就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拯救无数的生命 李四光立志要在有生之年 完成这个重大的世界性课题 生命最后 仍放不下科研任务 1971年的冬天 李四光发高烧被送到医院 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 拉住一位医生的手说: “请你们坦率地告诉我, 究竟我还有多少时间, 我好安排一下工作, 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 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但是第二天 李四光就去世了 李四光病逝后 他的女儿李林交给周恩来总理一封信 信里记录了李四光去世前一天的遗嘱 谈的是他最近几年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 地热利用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 周恩来总理在李四光的遗体道别仪式上 沉痛地宣读了这封信 回首过往 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 一大批科学巨匠用全身心的付出 诠释了爱国与报国的崇高内涵 由此奠定了新中国各项事业的非凡起点 李四光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正如周恩来总理评价李四光说 他永远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 今天 向中国地质科学奠基人 李四光院士致敬!

/ 重大人物志

154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顾乐观(百度百科) 重大人物志

顾乐观(1935—2001),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1935年1月出生于江苏吴县。195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系并留校任教。1956年重庆大学电机系电力专业毕业1964年原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中文名:顾乐观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江苏吴县 出生日期:1935年1月 逝世日期:2001年 职 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重庆大学 工作任职: 历任重庆大学人事处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 国家教委科技能源与信息学部委员,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第33研究委员会04工作组成员 学术科研: 长期从事高电压绝缘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恶劣环境(污秽、高海拔、覆冰、酸雨、酸雾)下的电力系统外绝缘放电机理和放电特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共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级奖励七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出版专译著四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2篇。 研究生培养:培养博士生7名、硕士生23名。

/ 重大人物志

116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程地全 重大人物志

程地全,男,1983年8月至1989年5月出任重庆大学党委书记。

/ 重大人物志

684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71年李四光病逝,周总理参加追悼会时大动肝火,期间发生了什么事(下) 重大人物志

李四光生于1889年,回国时年已近六旬。 由于长期繁重的工作,李四光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57年,李四光被诊断出患有肾病。 图|1956年,刘少奇同李四光亲切交谈 为此党组织强行要求他,必须到杭州休养,周总理陪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理到杭州参观时,还抽空看了李四光,这让李四光十分感动: “总理,你这么忙,还来看我啊。” 周总理这次不仅仅是来看望他,还对他说了另外一件事。 “老李啊,你这么多年来没有提出过入党的请求,不知道你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怎么看?” 李四光一听便有些激动,他不是不想入党,而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年龄,李四光坦陈: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虽然对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无论是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还是对党的贡献都太少了,现在关键是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即便是入了党也起不到党员带头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心情矛盾,犹豫不决。” “干革命不分先后嘛!”周恩来语重心长的告诉李四光:“如果入了党,可以直接地接受党的教育,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李四光手术成功后,恭恭敬敬的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对来看望自己的周恩来说: “请党考验我吧!” 图|毛主席与李四光亲切交谈(画作) 1958年12月22日,李四光光荣入党,这一年他已69岁高龄。 身体康复后,李四光又奔波到了一线操劳。 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地震,李四光在赈灾会议上,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了地震,并相信地震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没想到才过了十几天,邢台再度发生余震,李四光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到一线实地勘察,并提出:“应向滦县、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如果这些地区地应力活动加强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这次建议,预警了十年后的唐山大地震,只可惜当年这些意见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四光的身体越来越差,几乎是处于带病工作状态下。 在那个特殊年代,李四光也遭到了冲击,还好有周总理的保护,李四光这才幸免于难,不仅如此周总理还多次劝说李四光:“你要多注意休息。” 李四光却表示: “周总理在百忙之中,对我这个病的关怀,实在使我感激流泪。党这样关心我,只要我还活着,还有一口气,就要把我的一切献给党!” 图|毛主席接见李四光与钱学森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腹痛引起休克,被立即送往医院治疗,遗憾的是两个小时的抢救,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李四光与世长辞,享年82岁。 李四光这样一位对中国、对世界影响巨大的科学家,在他去世后,因某些人为干预,竟不准备为他开追悼会,也没有准备悼词。 5月2日,周总理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老友,当得知没有准备悼词,一向好脾气的周总理大发雷霆: “中国有几个李四光?世界又有几个李四光?他名震中外,为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什么在追悼会上不给他致悼词?” 为此周总理亲自向李四光家属致歉,并临时拿出李四光女儿李林为父亲写的一封信,以此代致悼词。 图|武大校园内“李四光选址”雕像 周总理致完悼词,又对李四光的夫人许淑彬慰问,并鼓励她: “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李四光同志的遗志。” 李四光去世以后,他的家人在他的床头上发现了李四光生前写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 李四光的去世,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许多人深深地为此感到惋惜,对于他老人家所取得的功绩,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如此评价: “李四光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个高度评价。” 李老作为“大地之子”,他所取得的功业,将永远光耀四方。

/ 重大人物志

98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71年李四光病逝,周总理参加追悼会时大动肝火,期间发生了什么事(上) 重大人物志

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即是工业方面的建设,第二点则是社会主义改造。 而工业化建设中,石油是离不开的工业原料之一。 毛主席非常关心中国的石油工业建设。 有一次,在中南海一间会客室里,毛主席接见了从东欧归国的国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谈话间隙,两人聊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远景。 虽然当时中国仍顶着“贫油国”的帽子,但李四光对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 “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句话,因为过去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故意说得含糊些。” “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嘛。” 周总理也在旁边打趣地说道。 毛主席听了李四光的话,心中也更加坚定了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的想法。 光被四表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四光,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889年,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李卓侯是私塾教师,颇有文化,因李四光排名家族第二,所以为儿子取名为“仲揆”。 根据古汉语字典中的记载,“仲”是老二的意思,而“揆”代表宰相、内阁总理的职位。 从名字上,也能看出父亲对李四光的期许。 值得一提的是,李卓侯还是林彪的启蒙老师。 图|李四光 据考证,李四光的祖上其实是蒙古族,李四光的独女李林曾这样介绍: 李四光的家族实际上是“库”姓蒙古族,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草原流落迁徙至湖北黄冈地区。李林的曾祖父是地道的蒙古人,家谱上明确记录着“库里家族”。 1902年,湖北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当地大量新建新式学堂,不仅教授学生传统的诗书经文,还教导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李四光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年仅14岁的他征得了父亲同意前往湖北武昌。 那个年代报名,需要填写报名表,当然报名表也不是免费的,李四光从湖北省学务处领取报名表,结果填写时误把姓名一栏写成了年龄“十四”。 李四光舍不得再买一张报名表,正在犹豫间,抬头一看,只见前面大厅正中央悬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光被四表”四个大字。 “光被四表”,语出《尚书·尧典》,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 李四光灵机一动,在“十”字上填了几笔,写成“李”,于“四”字后面加上一个光字。 于是李四光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式学堂学习。 李四光的科学思想基础,大抵上也是这个时候奠定的。 不过李四光早年和地质学,还真没多大关系。 图|民国时期煤矿业联合事务所成立纪念照 1904年,李四光考取官费留学资格前往日本,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虽然日常学业非常繁忙,但时常去留学生会馆,听孙中山演讲,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鼓舞的他决定加入同盟会。 “联盟人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李四光,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天运乙巳年七月三十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李四光。” 1911年辛亥革命后,李四光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因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而去职。 1913年,李四光远赴欧洲留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还获得了硕士学位,1920年,受北京大学蔡元培的邀请,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随着深入的研究,李四光在三四十年代,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地质学家。 1948年2月,李四光携夫人许淑彬从上海启程前往英国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 当时国内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李四光一行也因此被困在欧洲。 1949年中,郭沫若率团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维护和平大会,临行前周恩来叮嘱,让他给李四光写信,希望他能回国。 李四光十分高兴,准备订船票回国,但因二战影响,从英国到远东的船票需要提前一年预定,李四光只能推迟归国日期。 “我相信他一定会回来” 李四光虽然在四十年代就担任了以蒋介石为首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但事实上早已看透了他们腐败的本质。 1945年夏,周恩来赴重庆和谈,因缘际会之下与李四光见了一面,两人彼此闻名,相互倾慕,周恩来告诉李四光: “日本鬼子就要被赶出中国,我们的胜利也不会很远了。到那时候,我们就要搞建设了!” 这次交谈给李四光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后来对妻子许淑彬说: “我在同周恩来的相处中有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第二次见李四光时,周恩来建议李四光,将所有的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自己的组织。 在周恩来指导下,1946年7月6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重庆沙坪坝正式建立。 李四光是很想为祖国出一份力,可惜在战争年代下身不由己。 图|李四光在办公室工作 1948年,李四光启程赴英国参加地质大会,国内革命正是风起云涌的时候。 随着全国解放的推进,到1949年初全国解放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李四光担心自己所在的中央科学院地质部专家被裹挟到台湾,于是数次写信给老友许杰,鼓励他们坚守。 周恩来没有忘记李四光,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名李四光为政协委员。 在海外的李四光听闻此事十分高兴,立即就要归国。 就在此时,李四光在伦敦的凌叔华、陈源夫妇给他打电话,并告诉他: “因你被提名为政协委员,国民党政府驻英国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代其发表公开声明,拒绝接受这一职务,声明一旦发表,国民党政府就可以通过英国当局将他扣留。” 李四光得知这一消息,连夜乘船前往法国,并给国民党政府驻法国大使写了一封信: “我拒绝发表声明,要回去建设新中国,劝你认清形势,不要给蒋介石卖命。” 与此同时,周恩来得知李四光将要回国的消息,专门给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打电话,要求其联系沿途各个国家,给予李四光帮助。 即便如此,李四光归国之路并不顺畅,一度无任何消息传回,当时已有传言,说李四光已经到了台湾,但周恩来坚信李四光一定会回来,为此还推迟了准备召开的全国地质会议。 “我相信他不会去台湾,现在还没有回来,一定是给什么困难耽误了,我们一定等他回来再开会。” 周总理的信任没有被辜负。 图|1957年李四光在杭州 1950年5月,李四光辗转之下终于回国,第二天周总理就前往看望,时隔多年不见,两位老友再度重逢。 “你终于回来啦,欢迎你,欢迎你。” 李四光十分感动:“总理,你好啊!你精神很好,比在重庆时胖了。” 两人寒暄了一阵后,周总理主动提出了将要召开的全国地质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就打算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工作会议。我想没有个挂帅的不行,一定要等你回来。” 在周总理提议下,李四光出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2年,周总理提议设立地质部,由李四光出任部长。 “摘掉贫油(铀)国的帽子” 新中国建立之初,地质学人才匮乏,全国加起来也只有两百多人。 李四光给每个人都热情洋溢的写了封信,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在李四光主持下,地质部门的建设逐渐完善起来,并根据李四光的建议,组成探矿小队,在全国范围内搜索矿产资源。 根据对前人经验的探索和现有的研究,李四光认为: “在中国东部展布的巨型的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由一系列盆地组成的三条沉降带是有利的含油地区。” 图|1962年李四光在北京讲授地质力学 1954年,新中国建立了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黄汲清和谢家荣当上了技术负责人,统领全国的石油普查工作。根据对全国油气远景分部情况,圈定含油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 松辽平原率先传来喜讯。 1959年9月26日,松辽平原打下的“松基三井”率先喷射出石油。到1963年,全中国原油产量已达到了648万吨。 1963年12月,周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宣布: “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中国顺利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当然光摘掉贫油国的帽子,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摘掉“贫铀国”的帽子。 1945年8月,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炸响,震撼了全世界。 当时的李四光就有预感,未来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必然少不了铀矿石。 1949年回国时,李四光就专门托人购买了伽马仪带回国,为国内勘探铀矿石资源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毛主席在全国工作会议上问:“你们找矿,有没有发现铀矿石啊。” 图|1964年12月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与李四光握手 早在赫鲁晓夫访华前8个月,地质部长李四光、副部长刘杰就成立了全国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地质勘察工作。 当时铀矿寻找是高度保密的一项工作,全国也仅有三支铀矿勘探队,深入全国各地寻找。 1954年深秋,地质部副部长刘杰打电话给周总理。 “总理,我们在广西发现铀矿了!”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接见了钱三强、李四光、刘杰。 他们还带来了一件礼物——一块被层层包裹的石头。 毛主席称:“这是一次小学生向老师讨教的会议。” 钱三强取出层层包裹的石头,用仪器靠近,发出了“嘎嘎”的作响声。会议上钱三强和李四光分别讲解了铀矿石的知识和原子弹的基本构造。 李四光的女儿回忆起父亲给她说过的这段往事还记忆犹新: “一些中央领导同志都拿手去摸,我父亲来了说哎呦呦摸不得摸不得,那是有放射性的,赶紧洗手,洗手。”看着这块摸不得的石头,毛泽东主席说,原子弹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李四光追悼会上,周总理大发雷霆 李四光生于1889年,回国时年已近六旬。 由于长期繁重的工作,李四光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57年,李四光被诊断出患有肾病。

/ 重大人物志

72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3D恐龙、珍奇古化石……李四光办公旧址变身博物馆,可预约参观 重大人物志

现代快报讯3D打印出来的恐龙骨架、李四光研究的中国北方蜓类化石薄片、青藏科考队员使用过的帐篷……11月18日,作为古生物、精时地层及化石能源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建所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暨李四光办公旧址正式亮相。动植物标本化石、模型等数百件展品吸引人眼球,原地重现的李四光办公场景里也有不少故事。 3D打印的恐龙骨架,你见过吗? 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大院最深处,有一栋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李四光曾在此主持办公。11月18日,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暨李四光办公旧址开放仪式在这里举行。 “它实在是太珍贵了!”刚踏入所史馆的门,南京古生物所综合处处长陈孝正就激动地介绍,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呈现在眼前。 它栩栩如生,连细微的化石裂痕都非常真实,甚至让你感觉这来自远古的霸主会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一样,复活并奔跑起来。 这是哪一种恐龙呢?观众纷纷驻足观看,充满了好奇。“它是许氏禄丰龙,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恐龙之一。”陈孝正介绍,许氏禄丰龙生活在距今约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它的头很小,后肢粗壮,还有一条长尾巴。 “这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赠送给我们七十周年所庆的礼物。”陈孝正说,眼前展示的是1:4比例的标本,真正的许氏禄丰龙标本比它大四倍。“它是3D打印的出来的,之后再原样上色,跟真的许氏禄丰龙一模一样。” 古化石齐亮相,还有肉眼不可见的它们 行走在所史馆里,犹如走进了一间里面隐藏着无数神奇秘密的博物馆。腹足动物、棕榈植物、克曼奥氏笔石、纳罗虫、拖鞋珊瑚……馆内展出的展品,是南京古生物所的科研人员们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的科学考察中亲手采集和收藏的标本,看得人眼花缭乱。 “不同的展柜展示的是不同种类的化石,这些化石有大有小,有的漂亮有的奇怪。其实,对我们所来说它们只是冰山一角。”陈孝正自豪地介绍,并举例:“腕足动物大类底下还有许多不同的种,我们所的标本馆里存放着10万个以上不同物种的化石标本。” 直径只有0.1毫米的放射虫、1毫米左右的牙形刺、1厘米大小的有孔虫……和大化石不同,微体化石是肉眼不能识别的微小古生物化石,必须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你是不是很好奇这些“迷你”化石的真面目?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在其中一间展柜里摆放了许多形状各异、颜色多样的小摆件。这些小摆件正是微体化石们放大数百倍之后的样子,都是用3D打印机打出来的。 此外,所史馆里还有不少展品吸引了参观者驻足欣赏。例如,青藏科考队员使用过的帐篷和双肩包、南京古生物所第一月(1951.6)工资条以及各类研究著作等。 弘扬科学家精神,李四光办公旧址开展 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南京古生物所的第一任所长。从所史馆出来走两步,眼前便是原地重现的李四光在南京古生物所的办公场景。 在这间宁静而又舒适的办公室里,有李四光曾经使用过的办公桌,有他热爱研究的蜓类化石,有他收集的文献图书资料,还有许多难得一见的他的照片…… 一般博士论文都很厚,然而李四光的博士论文却只有薄薄几张纸。“李四光院士从小学习就很好,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陈孝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篇文章发表后被李四光的硕士导师看到,由于文章写得太好并且已经达到了博士生的水平,所以主动提出授予他博士学位。 李四光数年如一日地持续研究一种蜓类化石,地质学的重大突破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蜓是李四光院士所命名的,它是一类远古的单细胞生物。”陈孝正指着一块不规则形状的灰岩介绍。岩石表面布满了小黑点,每个小黑点就是一个蜓。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大家都应该经常到这里来沉淀一下,把这里作为个人事业和人生的加油站、充电宝。”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说,该办公场景的复原旨在以李四光为榜样,弘扬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像地质学前辈们一样,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暨李四光办公旧址免费向公众开放,可关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线上预约参观。

/ 重大人物志

122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1971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病逝,周恩来为何在葬礼上勃然大怒? 重大人物志

一九七一年四月份,北京城里春光乍现,绿色慢慢浮现在这座历史厚重的城市,并未留下斑斓。在四月底的一天里,有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悄然离开这个世界。在每天都会死人的北京城里,他的离去仿佛就只是默默离开,并未泛起一片波澜。   半个月之后,在这位老人的葬礼上,他的家人居然站在了灵堂外面,当时还下着雨,雨落在人们身上,更加深了一层悲痛。   后来,听说有位领导要来送别老人,家人们忙冒着前来迎接,老人穿着中山装,面容英俊儒雅,脸上满是悲痛和不舍。来到灵堂外时,来人看见逼仄狭小的灵堂,不由得十分生气,对身边陪同的工作人员大加呵斥。此人正是我们的周总理。周总理是一位脾气秉性都很好的人,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很不错,那为什么会突然呵斥生气呢?   原因就在于他今天来参加葬礼的对象是李四光身上。李四光去世之后,他的葬礼的规格根本不符合国家标准,不仅灵堂地方简陋狭小,还没有地方给家人和亲属客人吊唁,家属们只能躲在外面的屋檐下面避雨,这是在是荒唐!   哪怕周总理平日里都很崇尚简朴,但看见这种情形也不由得十分生气。而且,看见这种情况的不合理之后,在现场服务的工作人员居然不觉得有不对的地方,完全没有要改善环境的想法和行动,甚至都没有准备合适的悼词!   这种情况实在是让周总理感到痛心。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的有名学者,是中国地质学工作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的一生都在为了中国的地质学事业发光发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哪怕在生病的时候,心心念念的都是工作内容,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国家和人民,为了祖国无私奉献的学者和爱国人士,在自己的葬礼上居然受到这样的对待,这怎么能对得起李四光先生为中国所做的一切呢?!   周总理责怪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和不认真,质问他们怎么能这么做呢?   然后,怀着愧疚之情,周总理走上台来,亲自诚恳地向李四光的家属们道歉,既然没有悼词,那么周总理就将李四光的女儿李林给自己写的信件当做一篇对老朋友的悼词和纪念,深情地读了出来。信中甚至还有李林和李四光父女两的对话,周总理在读的过程中很受触动,那时的李四光已经病危了,却还在担心着有关地震预警的研究问题,放心不下自己的工作,这种对于祖国的热爱和不舍使得周总理在读的过程中眼眶湿润了好几次,哽咽得不行。   我们的新中国在四九年成立,一切都处于新的开始,经济技术落后于别的国家,为了祖国的发展和未来,很多志士仁人投身祖国的建设,为了发展科学,一生投身其中,李四光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对于中国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样的爱国人士和科学家理应得到所有中国人的尊重与纪念。   李四光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湖北地区,那时的中国还处在晚清政府的封建腐朽统治下,李四光的家庭情况并不好,但是,李四光的父亲是一位老师,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家里人哪怕再吃苦,也要供李四光上学读书,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李四光从小就有学习天赋,同样的知识,别人需要一天或者半天的时间去掌握,但他只要看几遍就懂了,同时,李四光还很懂事,他知道家里人对自己的期望,就敦促自己好好读书,因此,一个人既有天赋,又懂得努力,那么他活得成就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很快,成绩优异的李四光就获得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一九零四年,李四光去了日本读书。   在日本读书的时候,李四光认识了很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在日本校园里宣传革命思想和先进理念,他们都想要通过自己来改变就中国,拯救中国和中国人民。也是在这里,李四光认识了著名革命家宋教仁,在宋教仁的影响下,李四光对新兴思想和革命理念的了解越来越多,他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很快就决定要剪掉自己那代表愚昧腐朽的长辫,转而投身革命,拯救中国。于是,李四光在日本学习的期间,即便自己的学业繁重,但是他海事局积极参加集会并上台演讲,还帮助建立了日本同盟会,他是跟孙中山在同一时间加入同盟会的革命党人,也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当时,还是孙中山亲自给李四光主持了同盟会的入会仪式,孙中山还高度夸奖李四光为人学习努力,爱国之心不可动摇,是一个骨干力量。   在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后,李四光回国成为了湖北军的一名官员,后来,袁世凯复辟,他的无耻行径使得李四光愤然离开中国,前往英国求学,并寻求拯救中国的良方。也是在英国,李四光接触到了地质学这一学科,他花了六年时间,从刚接触地质学到研究生毕业,这期间的努力自不必说,但李四光在地质学方面的天赋也可见一斑。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李四光本来已经在英国毕业了,要想在英国生活下去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看见祖国和人民依旧受苦受难时,李四光毫不犹豫,毅然决定回国。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地质学这一学科,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听说李四光要回国之后,极力邀请他在北京大学任教,填补中国在地质学方面的空白。李四光答应了,并于一九二二年建立了中国地质学会,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研究和认识地质学。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李四光知道自己就是一介书生,只好一心学术,他陆陆续续写出了诸如《中国地质学》等学科著作。这些书对中国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有非同一般的作用。不仅在中国受到极大的推崇,国外的地质学学术界也很认同李四光的观点和对地质学的认识。自此,中国地质学逐渐在国际上有了姓名。   同时,写出书之后,李四光开始在国外演讲,推进与宣传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情况,在此期间,李四光认识了周恩来。   李四光虽然加入了同盟会,但在中国,他其实是个无党派人士,是个学者型人物。但在认识周恩来之后,他发现自己对于未来中国的期望与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主张是相似的,通过与周恩来的谈话交流,李四光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逐渐强烈。   解放战争后,因为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李四光受控于国民党,也接到了要将地质学研究所搬到重庆的命令。在重庆大学,李四光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石油专业,这对中国的工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效推动了中国的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优势越来越大,周恩来联系到李四光,希望他能为中国共产党而效力,为中国科研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当时的李四光虽然只是学者,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但也看出来了国民党的腐败,他决定同意周恩来的邀请。于是,在四八年前,李四光收到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地质大会的邀请,在到达伦敦之后,李四光成功摆脱国民党的监控。   解放后,国民党的败局已成定势,周恩来又托郭沫若给李四光写信,邀请李四光回国发展。当时中国的科研教育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对于李四光这样的研究人员十分欢迎。一九五零年,李四光成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按照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钻研中国地质情况。   新中国要发展核武器,这样才能保护自身不被西方列强欺负,但李四光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他回国时就带回来了探测铀矿的伽马仪,有了仪器,在中国大地上挖出了好几个大型铀矿能源,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的核武器原料能够自给自足,不受制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在世界上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没有石油的国家,但李四光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觉得中国地大物博,肯定蕴含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保证这个信念,在大量研究了中国地形地势之后,李四光将目光投向了陕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预测性地指出这三个地方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果然,后来东北平原上的油田被挖掘出来,华北紧随其后。在这一点上,李四光对中国能源行业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 今天,在地震前,会有地震预报,这极大的拯救了很多人民的生命。而地震预报的概念就是李四光提出来的,在自己病危时,李四光还在研究邢台地区的地震,并希望对中国各个地区的地震做出预测。很可惜的是,这项工作还未完成,李四光就已经因病去世了,在他预测的地区里,有一个叫做唐山。   李四光为祖国和人民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爱国之心,虽九死其犹未悔。

/ 重大人物志

86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四光:都是北大教师,因为“薪水”就能吵起来?原来还有这段故事 重大人物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是我国著名当代文学家鲁迅所言,鲁迅先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弃医从文的他从救人转为救人心。他常常用最简单故事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看起来普通甚至带着一些黑色幽默,实则都在抨击那个旧社会。与鲁迅同期的有无数的文学领军人物,李四光就是其中之一,他与鲁迅还是北大的同事。可就是这样两个又是同事、又同样优秀的文学人才,也争吵过。 相对闭塞的社交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当初的争吵,其实意义不大。究其根本就是两个时代不同了,特别是人际交往有质的不同。现在科技高速发展,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改变了曾经淳朴的生活,利益成为人际交往的核心。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与或直接或间接利益挂钩。 互联网的发展只是让人看起来亲密了,实则都是泡沫。尽管传统的交往繁琐、漫长,但却是真情实感。曾经那个书信满天飞的年代,可能见一面就是永别,相约见面更是十分珍惜。而且那时刚遇政权更迭,活着已是奢望,哪儿有那么多感情去算计他人。 鲁迅和李四光也是如此。他们不是因为个人利益争论,而是鲁迅对李四光的政治立场产生了误会,却又因为彼此之间信息不通畅、交流不便,被误会的李四光根本来不及解释,矛盾也就由此产生。 彼此性格相反又相似 谈起鲁迅和李四光两位先生的交往之路,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两人既是同事,便也认识,尽管他们涉足的领域不一样。那时候北大教师并不多,几乎人人认识,而反观现在的北大,一个学院的教师都可能不认识几个。 大概是那个时代新青年的特质,爱国之心溢于言表。也许是两人都肩负重任,都甚至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们要团结一致,在同一个学校任教的两人很快就认识的对方。但是遗憾是,因为通讯不发达,两人最终还是因为一些流言蜚语产生了矛盾,并且轰动一时。 李四光是一名地质学家,就具有明显的理科思维,理智清醒。而鲁迅作为拿笔杆子与入侵者战斗的人,情感细腻、血气方刚。就单从性格来说,两人就像是阴阳两极,互补不足。但巧的是两人又都是刚正不阿的行动派,这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上都不愿低头。 两人矛盾始末 两人矛盾之始源于一场关于“薪水”的闲话。当时鲁迅在《国民新刊》上发表《公理的把戏》一文,里面说到王世杰称北大教授不能兼职,兼职是违反校规的行为,应该被辞退。但是李四光在北大任教时还兼职图书馆管理员一职,却没有被抨击。 恰巧鲁迅就是被这王世杰批评的人之一,鲁迅就本就性子刚正,文人的血气方刚让他立刻在报纸上抨击,直接反问为何不点名李四光。于是李四光就这么被鲁迅“攻击”了。 李四光并不是个遇事躲避的人,但是理科思维发达的他在文字表达上有所欠缺,李四光担心自己发文回击很有可能有缺陷、连意思都说不清,这样反被鲁迅抓小辫子。于是他请了自己的好友——徐志摩来帮助自己写文章。 李四光也没有故意隐瞒,很多人都知道了。在发表的文章中,李四光对鲁迅提出的“身兼数职”没有反驳,但他也明确他现在的工资构成仅仅是图书馆管理员的工资,不仅如此,这部分工资中还有笔钱需要用来增添购买书籍以及学习用品。这也就反击了“拿多份工资”。 李四光的冤枉 也因为这件事,鲁迅和李四光反目。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两人本应该井水不犯河水,怎么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闹得不可开交呢?鲁迅是一心为国的人,鸡毛蒜皮的事并不在乎。据此推测,鲁迅和李四光交恶最主要的可能是立场问题。 其实这真是个误会。其在鲁迅写过的众多反应社会现实的书中,有一本名为《记念刘和珍君》。他以一个学生为主角,隐射当时学生运动阻挠者的丑态。而他想讽刺的对象就是杨荫榆等。杨荫榆是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 杨荫榆尤其反对游行、示威、宣讲这种鼓动群众的行为。她不仅在学校中组织学生进行这些活动,同时向社会人士求助,确实有一定效果。但是耐不住学生热血沸腾的内心,很快杨荫榆的禁止行为就失效了。 学生运动开始达到高潮,甚至有学生去教育部要求罢免杨荫榆,与此同时,杨荫榆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将几名学生代表开除。这并不是结束,学生们与杨荫榆的矛盾还在升级。好在最后学校里的教学秩序又恢复正常。但是杨荫榆却离开了学校。 这杨荫榆想来想去,找了李四光的妻子。杨荫榆说她与学校闹了一点小矛盾,现在教育部抹不开脸面。但是只要李四光能够劝说这些学生原谅她,这一切就都好办了。一回到家李四光的妻子就告诉了他,李四光误以为就是芝麻大件小事,便同意了。 李四光的单纯让她陷入杨荫榆的圈套。等李四光陪同杨荫榆去向学生调和的时候,发现并不是如此。杨荫榆露出自己的本性,她嚣张地要求学生立刻停止演讲、游行。本以为一切就能过去,学生也会看在李四光等人的面子上听从自己,可结果却恰恰相反。 杨荫榆的算盘落了空,甚至学生对她的讨伐声更大了,甚至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也被教育部撤销。杨荫榆见状,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立刻回家躲了起来。而在另一边,报纸上已经将这件事报道了出去,直言李四光声援杨荫榆并加以抨击。 鲁迅看到这篇报道后误以为李四光是虚伪,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实鲁迅对李四光的偏见就是她帮助杨荫榆作和事佬这件事,但却不知道李四光也是被欺骗的,李四光心里很委屈,但是既然是自己做的就要承担后果,于是他再一次发表文章表明立场。 其实鲁迅和李四光的矛盾最主要的还是缺乏沟通,但凡鲁迅在发文前询问一下事情经过也不会发生这种事,只可惜在当时的社会,见一面实在太难。当然最后李四光还是稍占上风,毕竟他是被杨荫榆欺骗的受害者之一。但是一代名家在报纸上前后争论,仍然面上不好看。我们也许很容易就能看出,但是鲁迅和李四光却需要争论一番,好在最后李四光发文解释了杨荫榆事件始末。

/ 重大人物志

282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程地全:创办科技产业、科技园区与深化教育改革 重大人物志

1988年5月,在我们重庆大学倡议下,以我校的41家科技产业为基础,重庆市政府在我校所在的沙坪坝区建立了“重庆市沙坪坝科技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据1988年11月统计,“试验区”的科技产业已有147家,其中高校开办的有78家;总注册资金1071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021万元,其中技术性收入539.3万元,产品收入402.9万元,技术贸易收入77.8万元;正在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共236项,其中,高校系统114项。据1988年12月统计,我校的科技产业签订合同114项,总金额800多万元,研制新产品80项。“试验区”和科技产业的初步实践,开阔了我们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路,推动了我校的整体配套改革,促进了教学、科研的发展。

/ 重大人物志

451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程地全:以先辈崇高精神熏陶未来建设人才 重大人物志

阐述先辈崇高精神的教育意义,论述其育人的着力点,提出弘扬先辈精神应重在实效。 It expounds the educational meanings of the lofty spirit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revolutionaries, discusses its emphas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proposes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revolutionaries should emphasize practical results.

/ 重大人物志

286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四光去世周恩来冒雨参加追悼会,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领导:同意(下) 重大人物志

李四光高兴地握着周恩来的手,仔细端详着。他们已经有好几年没见了。随后,李四光笑呵呵地说道:“总理,你好啊,看起来你比在重庆的时候胖了,说明你的精神很好啊……” 随后,他们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谈话。谈到地质工作时,周恩来激动表示,还没有人挂帅,就等你了!” 很快,李四光被任命为地质部长。在李四光的努力下,“中国贫油论”被击碎。在这之前,美国人曾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西北、东北也不会有大油田。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对此非常忧心,因为要建设新中国,石油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后来,在李四光的带领下,我们发现了大庆油田,以及后来的很多其他油田。 另外,李四光对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用地质学理论,通过自己带回来的伽马仪,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助力我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与氢弹。 李四光 除此以外,李四光还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地震预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后来,李四光身体情况恶化,周恩来得知后,几次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他一定要注意休息。 听到周恩来如此关心自己,李四光非常感动,越发不愿停下手里的工作。因此,即便他身患动脉瘤,依旧坚持奔赴地震一线,进行实地勘测。心心念念想要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面对亲友与医护人员的劝阻,李四光说:“你们就不要再阻拦我了!我是做这个工作的,怎么可以贪生怕死?” 不幸的是,1971年4月底,李四光的动脉瘤破裂。周恩来得知后,立即另外派出两名医生前去协助手术。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抢救,李四光最终还是离开了。 5月初,周恩来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李四光的遗体告别仪式。 一片哀乐声中,很多人在房前的院子里,面向小屋默默肃立。 郭沫若 哀乐声停止之后,作为主持人的郭沫若刚要开口说话,周恩来立即走上前来,站在扩音器前说道:“我要念一下李四光女儿,李林同志写的一封信,作为李四光同志的悼词……” 原来,当时相关工作人员没有给李四光准备悼词,周恩来得知后当场发火。 正好,周恩来当天早上收到了李林的一封信,便向中央其他领导提出一个要求:用李林的信,当做李四光的悼词。中央几位领导一致同意。 那封信的内容如下: 敬爱的周总理: 我父亲突然离世,使他未能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也来不及留下什么话,这是极大的遗憾。我作为他的女儿,觉得有责任向总理,并通过总理向伟大的毛主席表达他对党、对毛主席的无限忠忱…… 敬爱的周总理,我父亲也一直想要找您谈一谈我国科学工作的问题,但是,他想到您太忙了,不忍心打扰您。他总是想找一个机会和您谈一谈,他有很多话想说。 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讲,就去世了。在他的遗物中,我找到一个这样的纸条,上面写着: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用。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走资本主义的陈腐老路…… 把地球交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煤炭之类的丰富资源,一概当燃料烧掉,不到几十年,我们的后代,对我们这种愚蠢与无所作为的行径,是不会宽恕的……” 周恩来 读到这里,周恩来停了下来。追悼会结束后,他走到门口,大声问大家:“刚才我读的内容,你们听清楚了没有?” 得知大家都听清楚后,周恩来语重心长的说道:“现在,就把任务交给大家了!李老的最后一段话,你们一定要记住。” 离开前,周恩来走到许淑彬的面前,紧紧握住她的手说道:“许姐,你要节哀,要保重身体!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李老的遗志……”

/ 重大人物志

86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李四光去世周恩来冒雨参加追悼会,提出一个要求,中央领导:同意 重大人物志

前言 1971年4月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因为发高烧被送进医院,此时的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虚弱而又焦急地拉住一位医生的手说道:“请你告诉我,究竟我还有多长时间,我好安排一下工作,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 遗憾的是,李四光先生的愿望没能实现。在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他就不幸去世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对李四光无比关心、信任的周总理,万分悲痛。在那一瞬间,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这位坚定的爱国科学家,为国家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与牺牲。 拒绝国外优厚待遇:我来这里求学,是为服务自己国家 1903年,14岁的贫家孩子李四光,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由于成绩优异,李四光次年官费赴日留学。 在这里,李四光接受了更多民主革命的思想,因此走上革命道路。虽然学业繁重,但李四光经常参加集会、听演讲,并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人。 孙中山 因为甲午战争的惨败,国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痛楚。为了救国,李四光于1907年,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毕业后,年仅22岁的李四光,就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 但是,由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李四光气愤至极,愤然辞职,再次离开祖国,踏上求学之路。 初到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李四光选择了采矿专业。学习一年后,李四光觉得,中国没有铁矿,无法制造出造船用的钢。 所以,想要造船,还得先知道矿产在哪里,这就需要先学习地质知识。因此,李四光又转到了地质专业。 可以看出,李四光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出于国家需要。 经过几年的学习,李四光顺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他的英国导师非常欣赏这位来自东方,聪明又勤奋的学生,因此给他推荐了一个待遇优厚的工作。 李四光年轻时期 但李四光却果断拒绝,他说:“我来这里求学的原因,是要更好的为我们国家服务!”就这样,李四光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再次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 1920年,李四光被聘为北大地质系教授。当时中国地质学科的建设,处于从零开始的状态。李四光一边尽可能多地进行野外考察,一边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地质学人才。 1928年以后,李四光一直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到武汉,后又迁到重庆。 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代院长,要求其所辖的各个研究所,全部迁往重庆,否则就要停发经费,后续搬迁也不会再负责。 得知这一消息后,李四光及时阻止了搬迁。因为他觉得,想要为抗日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就要离蒋介石远一些。因此,李四光以重庆机关太多,广西比较落后,迁几个学术机关过去,对广西发展有好处为由,提出前往桂林。 李四光 对于李四光的这一提议,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并没有直接反对。 就这样,李四光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带着全体职工以及家属,前往广西桂林。途中,由于条件艰辛,李四光过于劳累,导致心脏病复发。 但是,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医院可以救治。李四光凭借顽强的毅力,借用一家旅店的躺椅躺下休息,才有所恢复。很快,他又带着大家,继续赶往桂林。 来到桂林后,李四光根据抗战需要,火速开展考察工作,解决了我国的部分急需。另外,李四光还对铁、铜等矿产进行了考察。 1940年,李四光前往重庆参加一个会议。为了拉拢知识分子,蒋介石提出要宴请他们。李四光借口身体不适,没有出席宴会。 之后,李四光又接连两次拒绝了蒋介石的示好。恼羞成怒的蒋介石,准备秘密逮捕李四光。 蒋介石 好在,钱昌照提前得知了这一消息,并及时打电话告知李四光,让他赶紧躲一躲。李四光与家人和学生们商议过后,赶紧搬到一个清贫的小村子里暂住。 在这里,虽然生活越发困难,但李四光依旧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没多久,日军直扑桂林。形势危急之下,李四光又带着家人,辗转来到贵阳。 不久,贵州省独山县失守,贵阳形势吃紧,李四光又举家来到重庆,躲避战火。此时,李四光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心脏病再次复发,只能暂时休养。 得知李四光生活陷入困境后,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行政院长宋子文,先后亲自前来看望,并询问李四光一家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李四光全部婉言谢绝。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越发疯狂残害共产党员,以及爱国知识分子,李四光决定暂时出国避一避。 钱昌照 于是,当李四光被选为,1948年在伦敦举办的,国际地质学会代表后,他趁机带着家人来到英国。在这里,身患肺病与心脏病的李四光,一边休养,一边写作科学论文。 也是在这一年,他在英国发表了一篇轰动欧洲的论文——《新华夏海之起源》。 曲折回国路 1949年的一个深夜,暂居在英国的李四光,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打电话的人是李四光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告诉李四光,国民党外交部,已经密电其驻英大使,要求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不会接受共产党给他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他们将通过英国,扣留李四光,并将他送往台湾。 原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周恩来就让前往布拉格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郭沫若,捎信给李四光,请他尽早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周恩来 另外,在李四光还在英国的时候,周恩来就提名李四光为政法办委员,并任命李四光为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 周恩来之所以如此信任李四光,是因为早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他就与李四光相识。他了解李四光,并坚信他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一定会回来为祖国作贡献。 当年的白色恐怖下,周恩来得知李四光陷入困境后,曾两次密探李四光。 第一次是在听说李四光夫妇患病后。当时,为了甩掉特务,周恩来专门选择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绕道来到李四光的住处。 周恩来到来后,发现李四光虽然身体不适,依旧坐在堆满书籍的书桌前静静写作,这让周恩来非常触动。 他对李四光说:“日本侵略者就快被赶出中国了,我们的胜利不远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就要搞建设了……” 随后,周恩来又向李四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并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此次会面,周恩来给李四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四光 多年以后,李四光对家人说,他从周恩来的身上,感觉到了,中国有了共产党,就有了希望!此次会面,也让对中国未来充满迷茫的李四光,重新燃起希望。 没多久,周恩来再次前来看望李四光。这一次,周恩来向李四光提议,让他联合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建立自己的组织。周恩来的这一想法,与李四光不谋而合。 很快,李四光在周恩来的指导下,联合中国其他科学工作者,创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后来,李四光前往英国,也是听从周恩来的建议。 因此,李四光收到周恩来要求回国的信件后,异常激动,立即准备回国事宜。 但是,朋友的这个电话,让李四光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本,李四光准备从英国乘船前往香港。但是,当时英国去远东的船很少,半年之后才能启程。他明白,之前的回国方案已经不适用了。 李四光与家人 放下电话后,李四光立即将重要的手稿、护照以及几件换洗的衣服,塞进一个小公文包里,并嘱咐妻子,将已经买好的船票退掉。 随后,李四光只身一人乘坐货轮来到法国。出发前,李四光寄出一封信,他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已经启程回国……” 李四光离开后,国民党方面派人前来他的住处找他。李四光的妻子许淑彬谎称,李四光外出考察了。国民党方面信以为真,还拿出5000美元给许淑彬,但被许淑彬拒绝。 李四光到达法国后,又乘坐火车来到瑞士,几经辗转,他又来到巴塞尔,并通知妻子与女儿前来汇合。 接到李四光的消息后, 李四光与家人合照 将李四光之前写给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赐的那封信发了出去。信上,李四光表示自己坚决不会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同时,他还劝郑天赐看清形势,不要再帮国民党做坏事。 值得注意的是,离开英国时,李四光的女儿李林,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因为形势紧迫,李林连学位证书都没来得及拿,就跟随母亲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周恩来得知李四光已经离开英国后,也在时刻关注他的安全。周恩来致电时任新华通讯社,驻布拉格分社社长吴文焘,要求其安排人员保护李四光回国。 但是,由于李四光绕道好几个国家,他们失去了联系。这个时候,外界有传言称,李四光不会回来了,已经去台湾了。 李四光夫妇与女儿 周恩来却坚信,李四光绝不会去台湾,他之所以还没回来,肯定是因为路上遇到了困难。因此,周恩来坚持等待李四光回来,再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会议。 还没有挂帅的人,就等你了 与此同时,郑天赐向蒋介石方面汇报:“李四光不辞而别,去向不明。”随即,国民党散布在各地的特务,接到命令,一经发现返回大陆“投共”的知名人物,立即采取必要措施。 为了保护李四光,周恩来委托叶剑英,前往香港进行接应。就这样,李四光一家在相关人员的安排下,从香港乘坐火车到九龙,平安回到祖国。那一刻,李四光虽然很是疲倦,但内心却非常激动。 住进北京饭店的第二天,周恩来就亲自前来看望李四光。两人刚见面,周恩来就紧紧握住李四光的手说:“李老,欢迎啊,欢迎……祖国需要你啊!” 叶剑英 李四光高兴地握着周恩来的手,仔细端详着。他们已经有好几年没见了。随后,李四光笑呵呵地说道:“总理,你好啊,看起来你比在重庆的时候胖了,说明你的精神很好啊……” 随后,他们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谈话。谈到地质工作时,周恩来激动表示,还没有人挂帅,就等你了!”

/ 重大人物志

93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美国在中国多次勘查寻找石油无果,为何李四光还坚信有大量石油?(下) 重大人物志

李四光在英国待了几个月,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欣喜若狂,决定再寻找其他办法回国。就在这个时候,凌叔华带给他一条坏消息:国民党的人得知李四光即将回国,已经在想办法阻挠,眼看就要扣押李四光了。 于是李四光顾不得太多,独自从英国转移到了法国,再想办法买到了一张意大利到香港的船票。事情办妥之后,李四光才接了夫人,两人从意大利乘船回国。 1949年12月,李四光就坐上了去香港的船。但是由于航线、政策等问题,他足足花费了5个月才抵达北京。漫漫回国路,丝毫不能动摇李四光报效祖国的决心,没能赶上开国大典,是李四光的一件憾事,但他也在这一次的回国之路上对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更深的理解。 倘若中国的工业再发达一点,交通就能更便捷,中国人想要回去,可以乘坐中国人自己的船、自己的火车。又何苦像他这样,辗转多地,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了回家? 石油!一定要搞定石油!李四光心中有这么一个信念,要解决石油问题,发展工业,把中国的轮船开到大西洋去! 回国后,李四光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毛主席满是希冀地问李四光,能否拿事实推翻所谓的“中国贫油论”?李四光用坚决的态度表示,能! 在政府的支持下,李四光很快带领一批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的勘探任务。李四光坚信陆相地层也有石油存在,它们深藏在白垩纪的地层,这种地层的石头非常独特,是一种蕴含着油的砂岩。 这个理论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但是这是李四光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他有着绝对的自信,也相信华夏大地上一定沉睡着能够让中华儿女迅速腾飞的宝藏。 1954年,国家成立了矿产勘探学会,开始了新中国的石油勘探工作,在李四光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人马走到全国各地,却始终一无所获。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李四光已经68岁,戴着厚厚的眼镜,仍然看不清石头的具体构成。三年的时间,没有对李四光产生丝毫的动摇。 他年近古稀,依然亲自带队,扒开一层又一层的岩层,细细察看每一块石头。有的时候队伍里没有水,李四光就亲自用舌头把石头上的灰尘泥土舔掉,舔到石头光滑发亮,再去分析有没有油存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这一年,工人们找到了李四光所说的含油砂岩。这一发现震惊了全国,这块小小的岩石,承载的是一个数亿人口的大国工业的命脉所在! 沿着这条线索,经过两年的仔细勘探,工作人员终于在松辽盆地发现了一个油田。这座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全国第一大油田,为新中国工业的腾飞提供了滚滚的源泉。 1960年,大庆油田大会战打响,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开发这座宝库。大庆油田也在短短几年内发挥作用,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层坚实的保障。 当年那些断言“中国是贫油国”的“专家”纷纷哑火,看着大庆油田的照片目瞪口呆,转而对坚持不懈的中国能源人钦佩无比。 03 且看这蛟龙腾海,嫦娥奔天的背后 李四光没有直接带领完成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但是李四光的论断为这一切的发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他说,中国有大油田,外国人不信;他就搞研究、实践探查,沿着李四光指导的方向,油区、油田纷纷问世。 大庆油田只是一个开端,而非一个最终成果。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大批的新油田不断被发现。那些原本幻想以石油拿捏中国的国家,再也无法实现这个“美丽的构想”。 1971年,李四光因病逝世。他年少时,中国被人下了“石油病危诊断书”,他离开时,中国的石油已经闻名于世。他用短暂的一生,为新中国的石油铺设了一条坦道。 敢于质疑,敢于开创。这就是李四光能够改写所谓的“判决”的根源奥秘。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中国从来不需要其他国家指手画脚,论这论那。带着这个信念,李四光求学各地,四处奔走呼喊,出了研究室,就是报告厅,脚下踩的不是一层层岩石,就是一摞摞草稿。 关于大庆油田的真正“功臣”,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几人的说法和支持向来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在意从来不是谁发现、谁居头功,而是到底能不能找到,找到的有多少。李四光为中国石油所做的贡献不会被磨灭,他用自己的一辈子,把外国人丢过来的“贫油”帽子摘下,埋在了黑色巨龙的最深处。 今天我们看这繁华盛世:高铁穿梭,工厂轰隆,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不再是诗句;航母如岛,飞机穿云,林立高楼、通海大桥已成为事实。这一切璀璨光明的背后,当有李四光的呕心沥血、热情燃烧!

/ 重大人物志

252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美国在中国多次勘查寻找石油无果,为何李四光还坚信有大量石油?(上) 重大人物志

工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而石油作为工业能源的命脉所在,一直是每个国家都在极力发掘争取的战略资源。因此,独立的石油开采是一件让人非常有安全感的事情。 而在上个世纪,中国一直处在“贫油国”理论的焦点,几乎全世界都认为中国并没有大的油田存在,尽管当时中国做了许多努力,但依然没有发掘出一座真正的大油田来击破这个谣言。 直到李四光挺身而出,凭借着渊深的学识、坚持不懈地勘探,依据李四光奠定的基础,中国人在自己家发掘出一座座石油田,让“中国贫油论”彻底沦为无稽之谈。 李四光究竟是凭借什么,大胆地论断中国有大油田,并真正发掘出来了油田,推翻了此前持续了几十年的国际专家学者的共同论断? 01 不信“贫油诊断书”,四海内外求真理 李四光出生于1889年湖北黄冈县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李卓侯是当地的一个私塾先生,从李四光记事起他就跟着父亲一起读书学习。 李卓侯对他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从小就教育他要为天下而学习,不求功名,只为百姓。为了激励他,李卓侯给他取名李仲揆,揆,在古代是宰相职位的代称。 李仲揆十四岁那年,孤身来到武昌考学,在填报信息时由于激动紧张,把年龄填在了名字一栏,眼看着就要交表,再换一张已经来不及了。他就把“十”改成“李”,又在两个字后面加上了一个“光”,从此李四光这个名字就诞生了。 李四光投身学习以后,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前往日本,后来又前往英国留学。周游世界不仅极大地增长了他的学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坚定了他学成归国,鞠躬尽瘁的决心。 1913年,李四光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地质学。 次年,一支来自美国的勘探队踏足了中国,他们打着“科研”的旗号,期望着在中国开采出一块大油田,好满足自己收敛资源的野心。这支采矿队来到了陕北地区,按照一般的石油分布规律推断,这里是中国最有希望存在油田的地区。 但是这支队伍在此地停留了数月,一无所获,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他们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技术是否精湛、行为是否合法,反而大肆攻击中国“贫油”。 远在英国的李四光听闻了这件事情,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地质的决心,他察觉到自己的学习会给祖国带来多大的助力,于是丝毫不敢懈怠。 1919年,李四光取得了硕士学位,并在蔡元培先生的邀请下来到了北大,在北大,李四光任地质系教授和系主任,教导有志向于此方面的年轻学子。同时,李四光还积极召集爱国地质学家,组建了中国地质学会。 就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前后,一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来到了中国,他的目的虽然不是直接探查中国的石油田存在可能性,却也与之相关:考察中国陆地的地质构造。 不久,一篇出自他手的文章就被刊登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家报刊杂志上,这位教授断定,中国的陆地为陆相地层,因此并不可能有大量的石油存在。 李四光从来不信这个的。毕竟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其内部构造必然庞大复杂,绝非一个小小的“专家”在中国待上几个月就能一言断之的。 李四光在中国这段时间,不仅致力于打造新的中国地质学界,聚拢最优秀的一批地质人才,更是亲自前往了多个典型性地区,亲自考察了中国辽阔腹地的地质。 1934年,带着《中国地质学》知识的李四光再度离开自己的祖国,这一次,他并非是求学,而是授道。他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地质远比西方学界认知中的要深邃,中国待开发的资源还沉睡在某个角落。 李四光从来不怕有人和他辩论,任何一个对中国怀着蔑视、轻慢态度的人在与李四光的讨论中都会败下阵来。这不是因为李四光的口才有多好,而是他有着实在的数据、信息、资料去证明中国的优秀。 李四光花了两年时间在英国的八所著名大学授课,都被当地的学者、学生一致肯定,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人对中国地质的印象。 但1938年,又发生了一件“证明”中国是“贫油国”的事情。美孚公司,当时是世界最强的石油公司之一,也是如今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的组成之一。美孚公司内部也有许多人不相信中国“贫油”,于是他们申请了一些经费,组成了一支探查队。 遗憾的是,几个月的探查之后,这支队伍依然连一滴石油都没有找到,只能遗憾离开。而一次次的探查无果,似乎真的证实了中国并没有石油存在。 没有石油,工业发展从何谈起?倘若一直依靠进口石油,不仅代价高昂,成本极大,而且会被其他国家扼住命脉,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1939年,黄汲清带领中央地质调查所在中国发现了玉门油田。玉门油田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当时全国95%的原油产量都来自玉门油田。但玉门油田的产量很有限,中国需要更大的油田! 02 历经磨难回祖国,一举摘掉“贫油”帽 关键时刻,李四光站了出来。他坚信中国存在大量的石油,只是目前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条件。于是他专注在这一个方面,潜心研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944年,李四光在重庆大学开始了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方法为国家培养一批勘察石油的专业人才。李四光虽然身在重庆大学,但一直与国际上的地质学者有联系交流,这几年的潜心钻研让他受益匪浅,只等有机会就可以大展身手。 1948年2月,在国际上已经有了十足的影响力的李四光,受到了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的邀请。于是他带着夫人许淑彬来到了英国伦敦。 在伦敦,李四光一方面加紧自己的研究,一方面不断驳斥其他国家学者对中国的贬低。他不会因为别人对自己祖国的轻视就怒目以对,拍案而起,但他会用严谨而认真的语气,逻辑清晰的论证来推翻所有的谣言。 李四光虽然身在国外,但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直非常在意,对许多大事也了如指掌。偶尔他也会写封信寄到国内,为国内的同事们提供建议。 当时局势逐渐明朗,新中国成立在即,周恩来就想到了把钱学森请回来,开始着手勘探油田。于是趁着中国代表团去往布拉格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周恩来让郭沫若送给了李四光一封信,希望李四光能够早日归国。 李四光收到信件就立即开始着手操办回国的事情,但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在战争的背景下,当时回国的轮船必须提前一年预定。也就是说最好的结果是他现在订票,明年这个时候才能回去。

/ 重大人物志

135 浏览  ·  0 赞

重大人物志——祖国地质的拓荒人——纪念李四光院士逝世50周年 重大人物志

他是清朝的工科进士,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对中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1971年李四光院士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图源:百度百科 璀璨的光环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蒙古族,他身上有着众多璀璨的光环,“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他曾留学日本和英国,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他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李四光一家三院士 后排:左一李四光,左二许淑彬 前排:左一李林,左二邹承鲁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他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艰苦卓越的生平经历 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即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等,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由于幼年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幼小的他内心充满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当两湖开办新学堂后,李四光便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还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李四光到达东京,入宏文学院学习。 青年时期李四光 1905年8月,李四光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推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他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 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秋夏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当时计算自己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10年,蓄积更多力量。1913年7月,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从而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W.S.包尔顿(Boulton)教授的指导下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因此短时间内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熟练运用。由于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当1919年考察欧陆地质后,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于1920年5月回到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回国后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也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他声誉日著,很快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1927年冬,应蔡元培邀请李四光南下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止,抗日战争爆发前,仍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李四光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讲稿整理后在伦敦正式出版《中国地质学》,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bham)博士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1936年回国途中过美国,在他的学生朱森协助下,对美国地质做了一次由东到西的实地考察,回国后住在庐山做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第二年“七七”事变,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同仁,辗转内迁。 1938-1944年夏,李四光以桂林良丰为基地,依靠广西地方当局的支持开展了广西地质的调查研究,填制了广西地质图。并多次长途跋涉考察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期间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还创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亲任馆长,同时为战时研制必要的科研实验器材和仪器。1944年11月,由于日军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再度搬迁重庆。由于旅途过度疲劳,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坝,幸医疗及时,愈后健康显著减弱。1945年4、5月间,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合邀请,向两校地质系师生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学术报告。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但是不久却出现了内战阴霾,李四光为此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1946年秋,李四光离开重庆抵达上海养病,此时他深感有祖国虽大,似乎难觅容身之地,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偕夫人许淑彬乘船再度赴英,并经挪威接受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特别兴奋。立即准备起程回国,为了摆脱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的阻挠,独自化名先行,经巴黎至巴塞尔,等候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轮,在海上漂泊数月于1950年4月6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至此终于回到了祖国,5月6日到达北京,会见了中央领导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还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直到1970年地质部改为计委地质局时才离职。 1952年为地质部成立揭牌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李四光被选为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197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院士荣誉&贡献 1、提出蜓科鉴定方法 2、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3、创立地质力学 4、对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的贡献 5、石油的勘探和开发 6、地震预报 李四光先生 是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 杰出的地质学家 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 开拓者和奠基人!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李四光先生逝世50周年,时光荏苒,岁月长留。李四光先生用自己传奇一生为我们展现了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大写的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向李四光先生学习,勇敢的站在时代前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努力奋斗,铸造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 重大人物志

233 浏览  ·  0 赞
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