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院郭恒宇老师课题组在
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成果
2021年7月19日,重庆大学物理学院郭恒宇教授科研团队与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团队合作,在Wiley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30.8)上发表了题目为“一种基于摩擦电驱动的可移动自供电微流泵” (A Mobile and Self-Powered Micro-Flow Pump d on Triboelectricity Driven Electroosmosis )的研究论文,重庆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孙剑峰、张玲君为共同第一作者,郭恒宇、彭燕、王中林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庆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基金和重庆大学启动研究基金的支持。
5
物理学院汪涛博士和张学锋教授团队
在锶原子光晶格钟平台上
首次观测到弗洛凯准粒子干涉效应
7月27日,来自重庆大学物理学院的汪涛博士和张学锋教授带领的理论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常宏研究员带领的实验团队紧密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弗洛凯准粒子的干涉效应。本项工作发表在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其中汪涛为理论第一作者,国家授时中心卢晓同博士为实验第一作者,张学锋和常宏为共同通讯作者。此次理论与实验的协同合作有效地增强了我校量子精密测量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此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央军科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的资助。
6
物理学院胡陈果教授课题组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
2021年8月23日,重庆大学物理学院胡陈果教授课题组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了题目为“一种基于摩擦起电和空气击穿耦合效应的逆变摩擦纳米发电机”(An inverting TENG to realize the AC mode d on the coupling of triboelectrification and air-breakdown)的研究论文。重庆大学为唯一单位,重庆大学博士生单春才为第一作者,重庆大学胡陈果教授、刘安平副教授和刘文林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博士后)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首次提出了通过交替极性设计的摩擦材料分布来实现了摩擦起电和空气击穿的有效耦合,成功构建了能将直流输出转换为交流输出的逆变摩擦纳米发电机(I-TENG)。
物理学院胡陈果教授课题组在
Cell子刊Joule上发表研究成果
2021年1月15日,重庆大学物理学院胡陈果课题组发表研究论文:
“Ultrahigh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low-frequency mechanical energy by efficient energy management”(通过高效能量管理方案从低频机械能中获得超高电输出)。该论文以重庆大学唯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在Cell核心子刊Joule(影响因子29.155)上发表。该工作报道的普适、高效、稳定且低成本的能量管理方案,在摩擦电纳米发电机上的成功应用,显示该能量管理方案在物联网分散式供能方面的巨大潜力,推动了TENG未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进程。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支持。
2
物理学院刘雳宇教授课题组
在《Lab on a Chip》发表
癌症生物物理研究成果
2021年6月23日,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刘雳宇教授在微流控领域顶级期刊《Lab on a Chip》上发表研究论文:
“Biological gel- d microchamber array for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studies in well-controlled biochemicalg radients”。
在体外构建了类似于体内乳腺癌转移的结构和生化微环境,可用于临床前高通量药物测试和筛选,未来可作为个性化药物检测平台。
该研究设计随着未来的更新将有更大的潜力来构建不同的癌症转移模型,并作为未来药物筛选和个性化药物的平台。
3
物理学院边立功副研究员课题组
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
“一阶相变中磁场和引力波”最新研究成果
2021年6月25日,重庆大学物理学院边立功副研究员课题组发表研究论文“Magnetic field and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the first-order Phase Transition ” (通过格点场论在计算机上模拟宇宙一阶相变过程中磁场和引力波产生)。该论文以重庆大学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大学理论物理学术交流平台、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