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是云南比较偏远的乡村,又因为是少数民族地区,导致我们那个地方教育环境特别的差。我们村主要是搞交通运输业的,每家每户对小孩儿的教育是非常不足的。到了一定年纪,大部分的小孩儿直接就辍学了,跟着家里跑这些交通运输业或者干农活了。” 没有良好的教育,这是一种资源的匮乏,也是他无拘无束的童年。金老师特别提到自己爱捉鱼的事情,这份喜欢的背后,是上百个甚至上千个在水田里闹喊着抓鱼的日子——当回忆模糊成灰色,当少时玩伴的面容不再清晰可念,当一切快乐凝聚成一句话,我想,金老师想让别人所听到的,应该远远不止那一句喜欢捉鱼,揭示的应是他曾经长久以来的热爱与向往,是和我们童年一样的,却又不一样的深刻而又浓郁的想念。
难得闲情逸致,坐看天上云卷云舒,工作与生活金老师有着独特的理解。去逛逛花鸟市场,买点花花草草,养养鱼,养的是自己的性情,养的是对生活的理解。这份对生活的认真,为他的科研提供了很多的想法,在金老师看来:“要学会调节,你该享受生活的时候还是要尽情的去享受生活,当你享受了生活,你工作的话就会有一种比较好的状态,这样的话,对于工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句话说的好,所谓高质量人生,其实就是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和重建。在最好的年纪做最有价值的事情,只有找到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才能发挥出自己更大的能力。而金老师正好是这样一个找到自我定位的人,在同龄人大都在工作的时候,他最后选择了继续读博,成为一名高校老师,在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内,一边做科研,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享受生活。
面对我们的专业分流,金恒江老师分享了他的经历:“从中文系转到新闻传播,其实是因为我发现,新闻传播更加贴近社会,与社会的互动更加紧密,给我感觉就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我们手中都有一把卷尺,去度量社会的发展,去测量社会的方方面面。我觉得这样的自己,始终都是在发光发热的,哪怕自己做的事情特别特别小,也是在为社会,在为国家和公众做一些小小的贡献”。寻到理想,为之坚定不移迈开双腿,这是他用三十年学生时代完成的航向规划与奔波,是三十年后所成为的老师身份,也无法抹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