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黄思颖,原19级自动化学院学生,现降转入2021级法学与新闻大类。连降两级、专业跨度大,其中波折与艰难、热爱与勇敢自不必说,但当我们真正走近他们,我们才发现,他们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故事的起因是高考的志愿填报,原本热爱新闻的黄思颖因为专业限制而随意选择了自动化专业,同样没什么特别兴趣的熊健在父母的规划下也选择了自动化。或是阴差阳错、迫于无奈,又或是没有目标、随波逐流,像极了大多数人填报志愿时的样子。
然而心底的梦想潜滋暗长,真正所爱也终于浮现。据他们描述,在自动化学院的那些日子,繁重的课业与考试令他们无所适从,然而这并不是最令人烦恼的,最烦恼的是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无趣。做作业时并没有成就感,唯一的快乐来自作业完成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上课时也没有动力,想刷绩点却又觉得这没什么意义。这样的一段时间过后,黄思颖越来越想转入原本就热爱的新闻学,熊健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在法学。
一个没有什么热爱的人可以勉强接受现状,但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该怎么满足于眼前的苟且?他们当即就有了转专业的“冲动”。为什么是“冲动”?周围的人都这么说,包括父母、辅导员。彼时的他们都已经大三,而他们又坚决想要转入大一打好基础重头再来。这很难,因为有很多顾虑:过去两年半的时间和精力要白白浪费掉吗?没有大一上学期的课程基础怎么办?如果转专业失败又该怎么面对?与其说这是他们自己的顾虑,不如说是周围的人为他们设想好的种种困难,借以劝说他们“冷静”。 “为转专业付出的努力还是次要的,最累的还是精神上的挣扎。”——熊健学长
身为大三的他们,已经度过了大学两年半的时间,突然的决定,令父母、导员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如逆水行舟,前进的阻力比别人大得多。经历了多少次不眠夜,进行着心灵的拉锯战,反复问自己究竟值不值得。
“打了很多通电话给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等电话,不敢把电话设静音。”——黄思颖学姐
因为不允许大三转到本科生院,大多数人在初审被刷下来,黄思颖学姐只能用一通通电话,撬动新闻学院面试的机会,最后结果的不确定性,给了她巨大的压力。
熊健学长也称自己在面试之前,竟是一度十分焦虑的,怕时间太少,而自己准备的不够多。他总是习惯把自己在意的事情看得很难,这样的想法也可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奋斗。
——学校的政策,面试的要求,有利的不利的,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少年从来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
机会来之不易,乘坐着校车在两个校区之间往返的次数,比以往两年的次数都要多。
“可以从学习的内容获取快乐,而不是因为完成任务而快乐。”——熊健学长
熊健学长在寒假看了许多有关法学和社会学的书,学习了法新大类上学期社会学概论的课程,认认真真地记笔记。在这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学习本身的快乐,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也不是为了绩点,因为想学而学,让他明白了,原来自己也可以这样喜欢学习。
有了想要达到的目标,学习也不是为了标榜,即便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想一想,都会热血沸腾。
“寒假的时候,看专业相关的书,看完之后和对方分享我们学到的东西”——黄思颖学姐
一起准备面试,模拟面试官问对方问题,看完书后,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在转专业的过程中,相互帮助,无疑为对方带来了更大的动力,两个人相互扶持,能走得更远。
你真正想知道什么,想要做什么,对这个世界好奇什么。你好奇法学是怎样运作吗,你好奇正义是什么吗?熊健学长和黄思颖学姐,在这样问过自己后,更加坚定了转专业的选择。当你听从自己的内心,才会感觉到快乐。“转专业后,会有某一天后悔当初做出的选择吗?”
大三从自动化学院转入交集无几的大一法学与新闻大类,失去的是两年半珍惜的时光,更意味着更加繁重的学业任务,或许遭遇“在象牙塔躲避风雨”的质疑,但对于他们来说:“为自己做的决定而感到正确,很感谢当初的自己,这是最后为自己追逐的机会。”当他们能够在新的,自己热爱的专业继续学习时,他们的内心是释然的:“现在可以从学习的内容与本身来获取快乐,而不是单单因解出冗长的难题、完成规定的任务后获得的些许成就感而快乐”。他们终能从学习的内容中触摸到温度,这让他们愿意并无悔地为真正的梦想奔赴:手握法律的尺度,对不公正说不;通过媒体,传递内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