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没有名字、没有身份的雕像。跨越多少春秋年华,他在时间的面前渐渐渺小,换来了在风中飞舞的自由,这是他最后的归宿。那个握着刀的身影,倔强而坚挺。他看到从希腊罗马大地上走来的老者,窥见在西南山川中伫立的学者,他触摸着虎门的滔天白浪,刻下了碣石的遗章。
这些雕像,都是他的杰作。
他说,所有的雕塑都洋溢着生命气息,拥有勃勃的生机;他说,每一尊雕塑都具有交响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庄严与灵动的交融;他说,雕塑需要至诚之心,应当对雕塑有基本的敬畏与尊重之情,要赋予其以灵魂。
他,便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之一,原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曾竹韶先生。
1919年的中国动荡不堪——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怒火,华夏大地上的示威游行运动蓬勃开展;南北两岸混战的军阀又将底层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年幼的曾竹韶随着父母移居到缅甸仰光,开启了新的生活。异国他乡隔不断爱国之心,曾竹韶的父母常教导他:祖国虽暂处疲态,但有志之士总将带领中华民族再次复兴。
1926年,北伐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缅甸,年仅18的曾竹韶听闻便决意返回祖国,准备投身于革命建设之中。而就在次年回国后不到一个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广州大屠杀的惨剧发生,国内局势再度陷入动荡。一线曙光后的黑暗更令人绝望,人民在朝不保夕中日益麻木,试图用逃避来遮蔽自己的千疮百孔。目睹了这一系列的惨状后,少年曾竹韶悲愤不已,意识到麻木状态下的人们更需要精神的觉醒。于是他怀着满腔的激情与壮志转而入艺术之门,以期未来以精神之利刃划破黑暗。
初识艺术的两年,李金发和王静远引领曾竹韶打开雕塑之门,他们带来的法式雕塑模式深深触动了曾竹韶,让他萌生了去法国留学的念头。1929年,曾竹韶毅然来到法国求学,期待深入了解西方雕塑艺术的真谛。当时的法国是世界上艺术最繁荣的国家,精巧雕塑随处可见,歌声与舞蹈萦绕于大街小巷。国内战争频起,军阀割据;这个艺术的国度却满是平和富足。二者的落差让曾竹韶感到巨大的撕裂感与不真实,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学成回国发展艺术,振奋国人的决心,期待日后的中国街头不再有哭嚎,满是儿童欢笑。
1932年至1933年,曾竹韶与冼星海等人在巴黎组织“巴黎中国留法音乐学会”,立志回国以音乐鼓舞人心,激励人们参加抗战。此外,他还参与成立了“中国留法学生巴黎艺术学会”,为旅法华工教授音乐,给国人打开了一扇认识西方艺术的窗户,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
1935年至1936年,中国艺术国际展览在伦敦召开,其中不乏中国古代的绘画、陶瓷等稀世珍品。这次观展又一次深深触动了曾竹韶的民族情结。他认识到东西方艺术各有所长,应当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振兴民族雕塑艺术事业。期间,大洋彼岸的中国正燃起抗日战争的烈火,共产党号召联合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曾竹韶与张悟真等同学在巴黎加入了“华侨抗日救国会”和“抗日统一战线大同盟”,坚决支持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七·七事变”后,东南亚等地的爱国华侨掀起了支援祖国抗日的运动。而曾竹韶心中燃烧的爱国之情,指引他在1937年返回祖国。
回到祖国的曾竹韶本想与同学建立音乐院校,但日寇的铁蹄扼杀了他们的梦想。但作为理想和精神至上的一代,现实的艰苦不会压垮他,而深深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与对艺术传承的追求。1939年底,曾竹韶回缅探亲途经新加坡时积极宣传抗日,为抗日救亡运动尽心竭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们一家老小逃难到了四川重庆。秉持着对艺术的向往和对传承的渴望,先后在四川省艺术专科学校、成都华西大学、重庆国立艺专等学校任教。1946年日本投降后,曾竹韶应重庆大学校长何鲁之邀来到重庆大学建筑系任教,教授装饰雕塑直至全国解放。
在1946年-1949年的从教期间,曾竹韶先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掘肯定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他的学生曾成钢表示,曾老为人谦和,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看待,对学生们取得的一点一滴的成就都感到欣慰和骄傲。曾老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还大力提倡发扬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学生们将爱国之情融入雕塑作品之中。
曾老还不遗余力地探索现代雕塑教学和创作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正是因为对西方艺术的谙熟和对祖国文化的深情,他才能把西方经典艺术自然协调地融入到中国当代的雕塑创作中。曾老骄傲地说:“我国雕塑艺术之丰富,为世界首屈一指。”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深入地挖掘了中国的艺术之美,考察的足迹遍及全国,致力于中国古代雕刻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曾老先生出版了《中国古代雕刻风格演变》及《中国雕刻史》等著作,在中国雕塑史作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2年,曾竹韶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工作,并同时主稿《虎门销烟》的浮雕。为了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特色,他和同事们在国内各大石窟参观考察,对国内外浮雕进行分析研究。他殚精竭虑,数易其稿,最终将跌宕起伏的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创作出了这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后来,曾老还创作了如《老边头像》《李四光像》《孙中山纪念像》等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气息的优秀雕塑作品。
曾竹韶先生有着风华卓绝的大家风采,他是内敛厚重的东方艺术气息与轻快明朗的西方雕塑语言的结合,是质朴与张扬的碰撞,是多元文化及热忱爱国情的交融。他的雕塑作品便是他人格的映射,是引导众多后生向前的启明星。
原始的情结,抽象的思绪,那是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的凝固,借助白色的迷幻和灰色的艺术,在黑暗里陶醉和迷离。在风雨里静默的雕塑,是被太阳指引的生命的再生,去追寻更遥远的时空。
心怀艺德传精术,愿以韶颜育修竹。
斯人虽去,斯人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