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吉(1896—1932),字碧柳,号“白屋吴生”,重庆江津人。以创作《婉容词》、《两父子》、《护国岩词》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受到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等名人志士的高度赞誉,他的诗歌曾被选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小学教材,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吴芳吉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而且还是一位敢于开拓、才华横溢、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他相继在四川嘉州中学、上海中国公学、西北大学、成都大学、重庆大学等处任教,是重庆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曾任重庆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授。
1896年,吴芳吉在重庆杨柳街出生后,被母亲带回重庆江津居住。吴芳吉到了读书年龄时,贤淑识字的母亲听说江津白沙镇的聚奎中学办得不错,于是便在白沙镇租了一套房子。这套房子不仅十分破烂,且常有娼妓、赌博者等走动,父亲担心这样的环境对孩子学习不利,特意用石灰刷白屋子,取名“白屋吴宅”。吴芳吉成为著名诗人后,“白屋诗人”便由此而来。
吴芳吉是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
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主要起草人之一
1927年3月,重庆军阀屠杀共产党人及大批进步群众,死伤学生及群众千余人,中共四川地方执行委员会(相当于四川省委)书记杨闇公,组织委员冉钧先后壮烈牺牲,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三一"惨案。
当时,在成都大学任教的吕子方等人惊悉惨案,义愤填膺,一致主张要按孙中山的遗教去唤醒民众,早日在重庆创办一所大学,使川东青年学子不必远赴京沪就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培养大批德智双全的人才,为拯救贫弱的祖国贡献力量。
在重庆大学促进会,吴芳吉等人拟订筹备宣言,大力宣传在重庆创办大学的必要性,宣言精辟而系统。论述文情并茂,立论充分,令人心悦诚服。
“总之,重庆大学之应成立,有其需要,有其可能,已届时机,非属梦想。”这是吴芳吉、沈懋德教授在充分论证后,得出的结论。
如果说五四运动的影响、重庆人民的觉醒、重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是创办重庆大学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那么吴芳吉这一批川东籍教授出于爱国爱乡的热心倡议发动,则是创办重庆大学的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