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人志 | 张圣奘:走出半生,归来仍是考古少年

  阅读数    78
创作日期
2022-02-28
资源描述

1991年,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伏首案前,枯瘦的手执笔,坚定地在纸上划下句号。他手上的这份《我发现资阳的人头骨化石》是我国考古事业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他给自己的一生上交的最后一份“答卷”。尽管疾病缠身,沉疴难愈,看着眼前的字字句句,他依旧有种难以言喻的畅快。

老人长叹一口气,靠在椅。经年风霜早已将曾经的意气风发摧残成了另一副模样,但他舒展的眉头与微翘的嘴角,似乎与多年前的那个少年渐渐重合。

张圣奘,名新,号义端、天健。1903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府江陵县。他自幼天资聪颖,少承家学,更是“别人家的孩子”中的佼佼者。12岁本是最坐不住、沉不下的年纪,孩童嬉笑懵懂,“将来”像淹在白雾里的无名之路,不知其形,亦不知指向。但同龄的张圣奘却已能收拾好自己,端坐桌前,随王静庵师与罗叔言先生居日本东京从习甲骨文字及敦煌考古资料、西北地理、蒙古史学诸科。那时的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考古少年”,历史的浓厚韵律与文物扑面而来的厚重感令他着迷。

1919年,张圣奘到上海候船赴伦敦留学,在此期间,他借住在孙中山的秘书田桓家中,并结识了孙中山先生,为其誊抄《建国方略》。每写下一个字,十几岁的青年都对推翻封建统治后的中国有更清晰的想象:那会是一个更强大、更民主、更先进的中国,现代工业文明会给这个古老而底蕴深厚的国家套上强大的盔甲。

回国后,张圣奘选择继续钻研史学与考古学。执教之余,他亲笔正楷写下了具有极高史学价值的《回鹘史大纲》。但不久之后,茫茫大陆起风云,血色从东北向全中国蔓延,战争的硝烟裹挟着华夏大地。民族存亡之刻,这位“考古少年”不得不搁笔离案,以文人之躯扛起振国复华的大旗。

1934年,张圣奘任重庆大学史学系教授,同时还在商学院主讲运筹学、商业学、保险法规等课程。此外,他结合抗战实际,发表的“战时企业管理”和“战时运输管理”对当时的重大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1941年3月,在重庆大学举办的马寅初先生六十寿辰庆典上,张圣奘代表重大教授发言。1949年3月17日,他在“反饥饿、争温饱”的示威请愿中高喊着口号。他不惧白匪,枪炮更无法迫使他低头。

“少年”从来就不仅仅是一段黄金年华。少年者,持初心不改,临万难不惧,志之所向,必达之。朝气勃发,行利国便民之事;历尽千帆,不忘本我之心。张圣奘先生一生秉持少年之心。新中国建立后,他再次回到桌案前、去到田野里。

在成渝铁路沿线考古工作中,张圣奘心细严谨,亲力亲为。在资阳城关三贤镇,经过对地质土层细致的观察,张圣奘坚持脚下的土地里一定埋有重要化石。但民工开挖十多天仍是一无所获,恰逢阴雨连绵,积水暴涨,水车抽水之声昼夜不息,仍不见一物。面对难以再抽的厚积的塘底泥浆,先生自己脱掉了鞋袜,利落地下到泥浆中,摸寻可能存在的古物碎片。忽然脚底一阵刺痛,像是踩着硬物,张圣奘连忙捞起碎片,发现是一块破碎的头骨。最终,考古队在此发现并修补了“资阳人”头骨化石。这成为继“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之后,考古学界又一重大发现,为研究古代气象提供了重要数据。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年华似水,没有人能永葆少年的模样,但年轻时的凌云壮志不会轻易褪去本色。

归处唯有少年心。

资源详情

铭人志 | 张圣奘:走出半生,归来仍是考古少年-1

铭人志 | 张圣奘:走出半生,归来仍是考古少年-2

铭人志 | 张圣奘:走出半生,归来仍是考古少年-3

  • 铭人志 | 张圣奘:走出半生,归来仍是考古少年-1

  • 铭人志 | 张圣奘:走出半生,归来仍是考古少年-2

  • 铭人志 | 张圣奘:走出半生,归来仍是考古少年-3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