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人志 | 重大的物理学家精通四国语言,还会搞建筑设计

  阅读数    204
创作日期
2021-12-11
资源描述

懋学博雅,德济弘深

“遍游五岳归来,数足底名山,谁似吾乡钟秀气;欲障百川东去,看眼前逝水,我从何处挽狂澜。”这副对联由山长徐昌绪提笔落字,镌刻于重庆府中学堂饭厅的抱柱上。或许,从1906年沈懋德先生以优异成绩踏入重庆府中学堂的那一刻起,这三十多个字冥冥之中就概括了他的一生——遍游归乡,力挽狂澜。

幼年笃志 博学有成

二十世纪初的重庆府中学堂,中国同盟会重庆支部负责人杨庶堪、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张培爵、“儒宗”向楚等人,以中学监督或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传播革命思想,开展反清活动。在诸多民主革命先导的谆谆教诲和这项秘密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颗崇尚革新、思想进步的种子在当时年幼的沈懋德心中扎根成长。师者的革命之心、报国之心,感动着这位西南灵秀之地的少年,他温润的心性逐渐掀起澎湃的热浪,他誓要力挽狂澜,塑造崭新的中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沈懋德以知识为食粮,以精神作灯塔,博纳四海,中西并举。他一直在不断汲取各方面知识,吸收国内外的新思想。懋德、懋德,正是勤奋刻苦、以才德兼备之意。他凭借自己聪颖的天资和后天的刻苦,不仅考入多所名校,更在学习期间发明了天体仪,绘制恒星运转图,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这位巴渝俊才,如同雷霆震震,要在这混沌的压迫中,以知识为力量,劈出一道崭新的大道!

辞聘归国 召办高校

1919年,少年中国学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分会,沈懋德作为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中国的黑暗羸弱、民不聊生,他抱着爱国报国的满腔热忱,主动请缨负责其中各项事宜,由此结识了孙中山同志并积极加入同盟会,常常和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们聚在一起,畅谈国际局势,寻找中国出路。

1923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多次以高薪聘请他留校执教之时,沈懋德一心想着归国建设,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份聘请,转而回到湖北武昌高等师范学堂(现武汉大学)任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广泛传播先进民主思想。

归国后的四年转瞬即逝,这期间沈懋德辗转于不同高校,最后在成都大学落脚。

1927年3月31日,重庆反动军阀镇压革命。一时间,尸横遍野,血流千里,四川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阴霾中。身处成都的沈懋德等人惊闻“三·三一”惨案,悲痛不已,义愤填膺。他和几位同乡人士聚在一间位于营巷的破败宿舍内,挑灯畅谈时局。一杯杯浓烈的酒水饮下,浸透着殷红鲜血的中国大地浮现在眼前,覆盖着撕心裂肺的哭喊的华夏文明萦绕在耳边,沈懋德不禁涕泗横流、垂胸顿足。他唏嘘深陷于苦难的中华民族,也慨叹学成归国的人才竟没落于军阀魔掌的操纵。夜幕沉沉,孙中山先生的叮咛嘱托如惊雷贯耳:“学者,国之本也,若不从速设法修旧起废,鼓舞而振兴之,何以育人才而培国脉。”

火光乍掠,在这间小小的舍屋内,迸现出一个泽被后世的想法:早日,在重庆创办一所大学!

力排众议 筹备建校

当时的重庆已成为西南边陲的商业重镇,“两江汇流,有舟船之便”,但却没有一所与之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学。如果重庆“断层”的高等教育得到发展,能够培养出敢为人先求上进的新青年,为拯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发一分光、尽一份力。可是“白手建校”又谈何容易,而在没有任何办学基础的巴渝之地更可谓步步都是坎子。

面对如此棘手的困难,为了抓紧时间创办本地的大学,他们连夜赶回重庆,争取到了当时各界德高望重的“巴渝五老”的支持。与此同时,沈懋德回乡说服了父母兄长,从家中拿出大量银两来办学,还利用刘沈两家世交的亲近关系,寻求到了时任国民革命军军长刘湘的鼎力相助。经过充分酝酿,重庆大学促进会终于在重庆成立。

然而,“白手建校”的历程始终是崎岖而艰辛的,一路上充满了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在筹备会成立大会的前夕,沈懋德、吴芳吉于1929年7月29日,写下了《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

“以西南交通最便之域,文化输入当首之冲,货殖素号殷邦,冠盖夸于列郡,当有完备弘深之大学一所,以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

《宣言》批驳了反对办学的观点,打消了长存于人们心头的迷雾,于是高官百姓均“惠助其始,乐观其成”。而后持续召开的多次会议,终于逐步敲定了办学的基本事宜。

鞠躬尽瘁 德风不息

重庆大学成立后,沈懋德担任教务长,主管教学。作为重庆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教务处主任,为了优化重大的教学环境、增强学术氛围,他前往欧洲学校考察数月,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他也始终保持着研究学术的初心,写就《气象学》一书,翻译出版了多篇日本学者的著作,在全校营造起勤恳钻研的氛围,其以身作则的风德闻誉学校。

有多少重大学子,感其对学术的尊重,初入理学院楼尚存稚气,再出理学院楼已成人才栋梁。

然而建校之初繁重的教务工作,让沈懋德先生积劳成疾,于1932年5月病逝任中,时年39岁。1979年10月,为纪念沈懋德先生的巨大贡献,重庆大学于建校五十周年新建环校公路并命名为“懋德路”,又在文字斋的门口为沈老建起了雕像,激励代代学子深耕学术,勇担家国之任。

 

九十几载已过,理学院楼在风雨中陪伴了一代代重大师生的成长。风雨在砖瓦间留下时间的印迹,见证着学子的蜕变。而如今,每每走在“懋德路”上,望着红墙灰瓦的理学院楼,或许每一个重大学子总会在某个瞬间念及沈懋德先生的事迹,怀抱着勇气与活力投入今天的学习与生活。

沈懋德先生为重庆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而在先生德风教化下的每一位重大师生,都将深记“懋学博雅,德济弘深”,向着“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目标,坚定前行,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资源详情

铭人志 | 重大的物理学家精通四国语言,还会搞建筑设计-1

铭人志 | 重大的物理学家精通四国语言,还会搞建筑设计-2

铭人志 | 重大的物理学家精通四国语言,还会搞建筑设计-3

铭人志 | 重大的物理学家精通四国语言,还会搞建筑设计-4

  • 铭人志 | 重大的物理学家精通四国语言,还会搞建筑设计-1

  • 铭人志 | 重大的物理学家精通四国语言,还会搞建筑设计-2

  • 铭人志 | 重大的物理学家精通四国语言,还会搞建筑设计-3

  • 铭人志 | 重大的物理学家精通四国语言,还会搞建筑设计-4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