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国羽毛球历史上尤为辉煌的一年:在这一年举办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包揽了羽毛球运动全部五项金牌——这是自羽毛球进入奥运会后首次有国家包揽所有金牌。为彼时中国队欢呼过的人一定都记得,在登上冠军领奖台的运动员中,有个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可爱的缝,但赛场上却攻势凌厉的重庆姑娘——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冠军李雪芮。
1991年,李雪芮出生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七岁时与羽毛球结缘;
2010年,李雪芮正式进入国家一队,并在亚锦赛中获得冠军;
2012年,她在3个月内取得30连胜,出众的成绩使她最终站在了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
2012年,李雪芮夺得伦敦奥运会女单金牌,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和许多奥运冠军一样,李雪芮的冠军之路也是这样一步步稳扎稳打、脚踏实地铺就的,因此“奥运冠军”这个称呼总让人联想到执着、刻苦、不怕万难的超人形象。但是,这些是否是一种刻板印象?2021年10月,李雪芮来到重庆大学任教,“幸胡不楠”栏目有幸采访到她,近距离领略了这个爱笑的重庆姑娘在生活里最真实的样子。
“我是普通人,
我也喜欢哭”
奥运冠军这个闪耀的光环听起来光鲜亮丽,但其背后所承受的压力、面对的挑战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谈及如何面对那些压力时,李雪芮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喜欢哭,喜欢吃甜食,也喜欢独自坐在咖啡馆里发呆。”
李雪芮回忆起刚进入国家二队时,她是整支队伍里进步最慢的运动员,高强度的训练使她疲累不堪。教练看她总是一脸委屈,就使出激将法:“累了?那你就哭!”李雪芮听完后真的立刻就放声大哭,教练和队友们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眼前这个小女孩的心里默默积压了这么多的辛酸和压力。等到哭声逐渐减弱,看着她擦干了泪水,教练拍拍她:“哭完了吗?哭完了继续练。”
对于她而言,哭是一场真实的宣泄,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我也是普通人,我想哭就要哭。”痛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拾起脚旁的羽毛球拍,挥舞几下,热身,训练,她又变回了那个霸气的自己。
李雪芮说,巧克力蛋糕和热可可能够带走她所有的烦心事。“糖分总能最快地带来能量和多巴胺,所以我训练的那段日子里总离不开它们(甜点)”。聊到这里,李雪芮认真且兴奋的样子让人意识到,奥运冠军并不是超人,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也和你我一样有着自己的小确幸,一样有趣、生动且真实。
“人要找到一个喜欢的方式生活”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单半决赛上,李雪芮因伤惜败,铺天盖地的新闻一遍又一遍重复着“重伤”“遗憾”“无缘决赛”等字眼。十字韧带的完全断裂对任何一名运动员而言都是一场重创,但这个军人出身的姑娘却表现得十分淡然,对于里约止步决赛的那一日,她只用简单的“倒霉”二字来形容:“轮椅推着我在奥运村里走着,手机还掉了......”
在康复的20个月里,这份淡然一直推着她慢慢前进,推着她从病房走回赛场。2018年,李雪芮在两个月内拿下两场冠军,就在众人以为她将重新创造奇迹时,这枚羽毛球界的“血滴子”选择了退役。这背后的原因除了伤病,或许也像她说的那样,在赛场上拼搏厮杀了数十年的她,需要休息了。
“人要学会找到能让自己放松的方式。”
对于李雪芮而言,放松是忙碌的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你和我,与每一个普通人一样,她也期待着属于自己的时间。退役前那些本应阖家团圆的节日都被数不清的训练填满,本应属于校园的青葱年华却都用于在全球各地的赛场奔波。于是在鲜花与掌声中她清醒地选择了退役,选择了开启全新的人生。而这段新的职业生涯,她决定将起点放在向往的、却不曾踏入的大学校园。“因为当老师有两个假期”,她半开玩笑地说。
正式进入重庆大学任教的李雪芮怀揣着一份育人的初心和对国家与社会一如既往的责任感。当身体和精力不允许她再像九年前一样在赛场上为国家争取荣誉,校园就成了她这份责任感最好的载体。 “我人生中遇到过很多贵人。” 从懵懵懂懂到志存高远,从当初那个爱哭的小女孩到代表中国队站上最高领奖台的世界冠军,她的成长离不开恩师们的教导与鼓励,羽毛球带给她的也远不止精湛的球技本身。而如今站在校园里,她的身份已然从学员变成了老师,这份责任也如接力棒一样传到了她的手中。关于为什么选择入职高校,李雪芮回答道:“我想着自己教过的学生,他们也许会再走上赛场,或到其他的学校教授专业的羽毛球知识,让更多人把体育精神不断传播出去。”
李雪芮的微博名为“只想骄傲的活着”,她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她说:“祝贺新生,致敬老将”——向传承体育精神的青年人祝贺,向曾在训练场上挥洒热血的老将致敬,更向骄傲活着的自己致敬。”
回看李雪芮走过的路我们不难发现,冠军的光环下是哭泣过后仍一刻不停的身影。她像是情绪的控制者,可以尽情释放,也可以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无情未必真豪杰”,她并不坚强,只是喜欢抹掉眼泪之后继续清醒地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