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将至 | 重庆的冬天,你得顺着它的脾气

  阅读数    66
创作日期
2021-11-14
资源描述

“渝州的冬天悄然而至”

秋去无声,立冬将至。作为冬季节气之首,立冬在中华文化里有很高的地位。古时的君王须于立冬这一日,率领文武百官至京城北郊设立祭坛,在这个生气走向闭蓄、万物开始休养的时节,虔诚祈求来年的雨顺风调。对节气更替的郑重,对丰收犒赏的企盼,一切迢递于凛冽寒风的美好愿景似乎天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远隔了千年岁月依旧清晰可感。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看着老人拎着长汤勺,轻轻搅动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时,每个北方的孩子都会听过这样叮嘱。和饺子作伴的,是老家的砂糖橘。家里的茶几摆上橘子塔,剩下的橘子放在阳台——那是每个北方家庭天然的冷藏室。在老一辈人眼中,吃橘,便是“食吉”,吃一口驱走“残余寒邪”,再不怕寒风的“魔法攻击”。

长长的岁月被捏进饺子的褶皱,那些我们本以为就该如此开始的冬天终于流淌成似水年华——挥别故园,在重庆的冬,悄然而至了。

“重庆的冬,你得顺着它的脾气”

渝州群山间的冬天与西北、东北、东南沿海随便哪个地方相比,都显得格外迥异,第一次到这里过冬的人,要顺着它的脾气。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是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江风携着雾霭阵阵吹来,淫雨霏霏让寒冷的水汽难以散去。

这里没有集中供暖,人体的热量每时每刻都在流失;这里的寒潮不似北方那样明显,10℃上下的冷意总让一些不喜欢让自己穿得臃肿的俊男靓女们觉得挺一挺就过去了。最后有的人挺出了冻疮,有的人挺得“涕泗横流”,有的人直接挺进了校医院。

本地的朋友常殷切地嘱托着不要小看西南地界的湿冷,除湿袋、羽绒服、毛睡衣、九斤的大棉被……在重庆御寒,得有比在北方更齐全的装备。毕竟没了暖气,只有靠它们才能护住自己的“一身正气”。

除了靠“捂”,还要多“补”。穿得再多,也禁不起冷空气无停歇无死角发动的持久战争。为了打胜仗,“后勤”必须要跟上。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及时通过一日三餐补充身体能量;多喝热水,在杯子里加些红豆薏米、红茶来暖胃祛湿;尝试一些热性食物,辣椒、羊肉、栗子、大枣都能帮人更好地驱寒。

“各有千秋,这是广袤中华的魅力所在”

在来重庆之前,它一直是白纸上平面的黑字,后面点缀着一系列的标签:直辖市、火锅、美女……直到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原本呆板的形容一下子从纸上跃然而起,活生生地站立在我的面前。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不是几周的跟团游,打卡各个名胜古迹,而是真正走到城市的烟火中,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大街小巷,让这座城市最真实的一面融入到自己的血肉里。

我正逐渐了解重庆即将到来的冬天。我开始在清晨打开阳台的房门时深吸一口湿漉漉的空气,校园林立的建筑尚且被朦胧云雾笼罩,这种景象在我生活了二十年的西北从未有过。我开始习惯连续不断的阴天,以及间断的飘渺细雨,偶尔正午会有太阳短暂地露头,温暖的日光让我突然回想起家乡雪地里反射的白光。

自然,孤独与思念也还是会偶尔来袭。但我眼里重庆的冬天,也并不只是由灰蒙蒙的天和枯黄的枝叶构成,而是像北岛在诗中写得一样:“玻璃晴朗,橘子辉煌”——银杏大道的碧叶翻成金黄,宛若一掬日光倾泻在沥青路上;梅园楼下的水果店码起橘子和柿子;铁皮小车送来扑鼻香气,红薯表皮随着炭火的哔啵声被烤得滋滋作响;在沙砾中混合焦糖,被炒至绵香的栗子是晚课后缓解我一身疲劳的灵丹妙药……这些专属于冬季的温馨滋味,使得许多人第一个离家在外的冬天,也并不显得那么冷清。

我买了些除湿袋,买了加厚的衣服,小心翼翼地在陌生的气候环境里照顾着自己;我半懂不懂地听着旁人的重庆话,看着他们抚掌大笑。这是我过去生活与现在生活的不同,而我正是从这其中,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脉搏。它与家乡远隔千里,是我从未见过却鲜活地存在着的。领略每个地方的与众不同,这便是脚下广袤土地的魅力所在。

母亲问我,是否需要家里寄几箱橘子,那边的会不会吃不惯。

我回答道,的确不如家里的甜,但各有各的滋味。

资源详情
zoom in zoom out

    授权申请

    申请用途

    申请用途 不能为空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 不能为空

    使用时间

    使用时间 不能为空

    是否商用

    是否商用 不能为空

    1、获得授权可以下载无水印高清格式。
    2、申请“个人学习”和“教学科研”用途不可商用,申请“传媒印刷”用途需由管理员审批通过。
    举报理由

    弹层标题,可不要

    弹层内容随便写,如需换行用
    ,或者

    标签,随意随意~~~~
    可以放很多文字呀~~~~啦啦啦,还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