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科研工作外,作为博士生导师,廖晓峰始终以一个“学生视角”与学生相处。
“我原本也是一个屁股坐不住的性格,但我的导师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在我记忆中,他几乎一年365天,天天都在办公室里,从早忙到晚。有一年大年三十,他还在办公室写文章,那种沉下心来做学问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正是因为铭记着这份学生时代的感受和体会,廖晓峰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当然,曾叱咤篮球场的廖晓峰,从来都不是一个古板的老师。“我读本科的时候,是校篮球队主力,运动给我减轻压力带来很大帮助。”他时常告诫学生,要多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前提是有个好身体,才能在长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保持精力。”
离开实验室,廖晓峰则以朋友身份和学生相处。“我也经常请我的学生吃饭,让他们畅所欲言,交流一下他们各自的想法,有时候他们的想法也会促进我的科研工作。”他认为,导师和学生是互相成长和促进的,科研灵感不是开会或者坐在办公室里就会出现的,有时候在互相交流过程中、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找到点子。“学生一代一代都不一样,希望自己和学生能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并也一直在努力践行中。”